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情资讯 > 黄石要闻

思想解放 环境优化——黄石产业转型升级述评之三

发布时间:2019-01-18  所属栏目:黄石要闻  点击次数:1543  返回上页

      现实总是在与历史不断对话。黄石,跟全国许多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一样,曾经依托矿产资源书写了城市传奇。然而,在要素供给和环境承载的双重制约下,黄石经济凸显出“增长的陷阱”,城市发展逼上了十字路口。
  转型,一个时代的命题!10多年前,这座铜斧熔炉熔铸过的城市就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
  既定目标不折腾,接力奋斗不松懈。一路走来,黄石产业转型升级势头正劲。参照转型前的2007年数据:如今黄石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是转型前的3.31倍、3.24倍和5.63倍。
  回望黄石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一条脉络清晰可见: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
  黄石上下达成共识,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要持续不断地改善营商环境,实现政策环境、要素环境、产业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的同步推进,而要素环境和制度环境尤为重要。
  黄石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在内的“硬环境”。新区建设、老城改造、生态治理、市域一体化等加速推进,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增强。
  黄石新港、新港口岸、全省市州首个保税物流中心、联检服务中心、“近洋直航”、长江中游首个“公铁水多式联运”等项目相继建成开通(运行),黄石对外开放平台更加夯实。
  去年底,在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全省市州首家跨境电商业务运行,实现了专用的备货仓库、查验仓库和两条进口商品分拣线,首家线下体验店同步开放。黄石率先迈入了创建全省跨境电商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步伐。
  判断营商环境优劣,要看企业家体验感好不好、发展信心足不足。
  黄石围绕行政审批、项目建设、政策落地、人才供给、资金保障等重点环节,出台“优商60条”,推进全要素供给保障,年为企业减负10亿多元。
  让市场环境更优化、配套设置更合理、政务效率更高效。黄石持续深化“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攻难点、治痛点、疏堵点,全面激活要素,“双千”活动持续开展5年来,得到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形象地称之为“为高质量发展装上的助推器”。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东楚英才”“新黄石人”计划,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的社保、租房、购房补贴、项目资金支持、医疗保健服务、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和“一对一”专员服务等作出规定。真金白银吸引了全国各地2.5万产业人才,一年落户“新黄石人”2.12万人。
  组建金融机构、建设资本市场、深化金融改革、组织政银企对接,出台“金融八条”,黄石设立4支16亿元产业引导资金,市级投资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达1164亿元。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环境。黄石率先在全省进行“先建后验”改革试点:将开工前的39个审批事项减少到4个,其余审批事项调整到开工后半年内完成,审批手续实行“1号窗口”全程代办。部门从发放施工通知单起,就开展全程监管,项目建成后实施多部门联合验收。
  黄石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潘宪斌介绍:“‘先建后验’承诺审批制试行以来,开发区共有20多个项目纳入试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平均78天减少至6天。得到了国务院通报表扬。”
  “先建后验”“三十七证合一”“一个号码管服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使企业“有困难”的声音越来越少,“马上办”的承诺越来越多。
  优商环境滋养了企业发展,培植了创新创业土壤。“项目为王、干事为先”成了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只有落后的产能和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从“产区参观”到“自然风光游览”,东贝集团等一批现代企业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发展工业旅游,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敢于弄潮,方有广阔天地。黄石的地矿资源被称之为“天然的地矿科普胜地”。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财富,用不好是包袱。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黄石坚持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力,“有形”与“无形”联动推进,依托会展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经融合,黄石地矿科普产业无中生有,风光无限。
  立于湖北“一芯两带三区”中的长江经济带、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之要地,黄石沿着高质量发展的“导航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更加明朗,信念更加笃定,步伐更加铿锵! (梁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