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情资讯 > 黄石要闻

绿色的力量:生态立市呵护我们家园

发布时间:2016-08-11  所属栏目:黄石要闻  点击次数:2182  返回上页

      八月的第9个日子,城市的阴霾逐渐散去,张开了湛蓝的天空。

  半个月前,黄石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上半年城市优良以上天气同比增加16天,可吸入颗粒物和细微颗粒物同比均有下降。

  蓝天明澈,清亮的阳光打在人们的脸上,眼眸里的笑意愈发清晰。回想刚刚经历过的暴雨洪水,城市依然那样从容和淡定!


  生态,彰显使命 

  这是一个难忘的夏天,也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夏天。这是一场与自然灾害的短兵相接,也是一场与争夺损失最小化的时间比拼。

  雷鸣、电闪、风吼、浊浪,一场罕见的暴雨洪水,席卷了黄石人的家园。防汛抢险、抗洪救灾,黄石人临危不乱,众志成城,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凭什么经受住了考验,靠什么夯实了防汛抗洪的底盘?梳理防汛抗洪的每一处实战细节,绿色发展正成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黄石,襟江带湖,优于水,也忧于水,城市防洪面临上压下顶、内外夹击、腹背受击之困。

  黄石,因矿立市,优于矿,亦忧于矿,城市生态恶化等历史欠账太多,“矿竭城衰”被逼上一条转型发展之路。

  与全国很多城市一样,黄石经历着深刻复杂的发展转型,交织着纠结与阵痛,同时孕育着机遇与新生。

  “希望在好山好水好空气里,过上幸福无忧的好日子。”民心所向,城市所向,使命所向;民心所指,施政所指,使命所指。

  时针回拨。2013年,注定是黄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黄石市委发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发展最强音。

  描绘了美好蓝图,坚定了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黄石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城市努力方向更加明确。

  发展号角一经吹响,前行脚步无法阻挡。大潮涌动之下,黄石坚定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域绿色发展:

  大力实施治水、治山、治气、治土工程,举办园林博览会,彻底破除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靠矿吃矿的“恋矿情结”;

  退耕还林、保持水土、保护森林植被,创建森林城市,恢复自然生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避免或减轻了大自然的“报复”;

  关停“五小”企业,治理开山塘口,整理工矿废弃地,关停非法码头,筑牢防范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的坚固堤防;

  ……

  屹立在发展的潮头,260多万黄石儿女正在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征途上,赶书一场率先小康的时代答卷。


  取舍,凝聚智慧 

  蓝天,白云,和风。

  7月22日中午,大冶金山店镇柯家山矿区复垦的工矿废弃地乔木灌木成列成行,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犹如一座“彩色森林”。

  过去,这个矿区到处是裸露的山体,堆弃的矿渣,一到雨季,河道阻塞,污水横流,道路淹没,群众怨声载道。如今,这里变成了一片绿意盎然的苗木基地。

  面对此情此景,该镇国土资源所所长陈敬锴感叹说,开山塘口、尾矿库、工矿废弃地等,都会导致植被被毁、河道变窄,水流路径改变,遇上汛期极易引发泥石流和洪水。

  “生态之痛也是城市之痛。绿色发展,必须壮士断腕。”发展的最深处,总能听到城市执政者理念落地的清脆响音!

  一年关闭367家“五小”企业,减少工业产值200亿;先后否决100余个污染大、能耗高的项目;整治重点污染源企业460家……

  黄石79.37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曾有123个非法码头泊位。码头所在周围,防洪林木被毁,部分江堤塌陷,沿江山体裸露……

  “给下游也给自己和子孙留下一江清水。”3月上旬以来,一场长江岸线非法码头专项整治行动以雷霆之势迅速展开。

  黄石拆除长江岸线非法码头123个泊位。昔日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逐步恢复生机,干净和宁静重回沿江市民生活。

  从绿色发展到抗洪避灾,凝聚的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大智慧,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着眼长远的大视野和大格局。

  黄石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市、县两级环保警察队伍,先后侦破环境领域刑事案件多起;投入近百亿资金,生态修复一大批开山塘口、尾矿库、工矿废弃地……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结合“五城同创”,实施“五边三化”,建设“八园六带”,黄石创建森林城市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完成造林绿化49.6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09%,水岸、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4平方米。

  黄石市水利水产局水保水资源科副科长徐云剑饱含深情地说:“造林绿化不仅改善生态环境,还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减免洪水灾害。”


  绿色,守护家园 

  大自然是无情的,也是公道的,总是给尊重其规律的人以厚报。

  7月21日,走在起伏的山坡上,沐浴着清香气息,和风吹佛在脸上。极目远望,掩映在葱郁的树丛中的阳新木港镇枣园村静谧安宁。

  多年来,该村坚持绿色发展,宜林荒山全部绿化,村民护林育林蔚然成风。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8.46%,农家庭院绿化达标率91.0%。

  木港镇党委委员、村支部书记柯金华感慨说:“过去,一遇到大暴雨,村民晚上连觉都不敢睡,现在树木多了,生态好了,再也不怕大雨了。”

  追求绿色发展,推进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在城区,黄石规划增绿、建景显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危还绿……

  护绿有责,守绿负责,植绿尽责,在区域,黄石绿化荒山、兴建森林公园,保护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创办绿色基地……

  一片片披绿挂翠的青山,一处处波光粼粼的碧水,构筑起了一道道守护家园、守护安宁的绿色屏障。

  7月23日上午,黄石港江滩公园红花绿柳,巡堤者来回走动,游园者气定神闲。居民陈金安坐在江边的椅子上,静静望着奔流而去的洪水。

  老人的淡定和自信从何而来?他告诉记者,这一次洪水尽管号称“98+”,但感觉不可怕。因为城市绿树多了,堤坝厚实了,内涝少了。

  老人家住黄石港天虹社区,今年75岁,见证过三次长江大洪水。1954年因为江堤单薄,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感觉洪水恐怖得吓人;1998年洪水拍打江岸,感觉什么叫惊心动魄。

  灾难可能随时光顾每一个地方,但厄运却只光顾没有准备的人。在与灾害的抗争中,绿色不仅保卫了家园和良田,更增加了认识自然、把握规律的信心和力量。

  因绿而活,因绿而兴。今天,我们这样解读城市发展路径:生态文明之兴,推动绿色产业之兴;绿色产业之兴,引领绿色城市之兴;绿色城市之兴,终将成就绿色生活之美。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