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画出“同心圆”?在21日湖北省第九届社科普及周黄石分会场“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实践与创新论坛上,围绕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我市部分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下沉社区第一书记、社区工作者等进行了宣讲访谈、互动交流,共同探索黄石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如何抓出实效——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根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沉
在主旨报告环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副主席柯补甲在《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报告中说,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既是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什么要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重点抓什么?怎么抓出实效?
柯补甲认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根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沉。
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我市创文工作队和扶贫工作队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工作队,市委选派110名领导干部到110个城区社区任“第一书记”,全市9000多名党员干部全部深入到社区小区,开展“大筛查、大包保、大管控、大督查”行动。在防汛工作中,机关干部和党员下沉街道、社区、村组,参与防汛抗洪工作,全市上堤巡堤查险人员超过1.3万人。
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应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重心下移、重在基层原则,坚持改革创新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质就是以党建为契机,驱动市场、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兴军说,疫情防控期间黄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的经验做法常态化,全面推行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双报到”制度,不仅壮大了社区治理力量,而且引导公共资源向社区倾斜,有效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黄印村社区第一书记余志毅对此持相同的观点,“最近的人口普查工作,靠社区干部十来个人是很难完成的,但是借助下沉党员的力量就容易多了。”
下陆区康宁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向权介绍,康宁社区通过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围绕“康”开办一个康乐中心,围绕“宁”推行两个积分机制,围绕“社”推动三社有序联动,围绕“区”打造四个服务区域,“在社区党委引领下,我们积极推动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有序联动,先后培育了14支社区社会组织,其中老年协会成员达到400余人、党员志愿者240人。”
如何建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实现社区善治?“我认为应该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基层基础。”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青山指出,应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坚持重心下移、重在基层原则,坚持改革创新。
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做好“加减乘除”法,对接社区和群众的需求,充分发挥下沉党员优势,把服务群众做得更好更优质
在互动交流环节,参加论坛现场的观众就自己关心的话题与工作中的困惑,与场上嘉宾进行互动。
“对于老龄化社区,如何加强治理?”西塞山区大智路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问。
“老年人对健康问题最为关注,康宁社区也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自2017年康宁社区康养中心成立以来,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三千多次。”向权说,特别是“片区医生”服务试点的落地生根,打通了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第一书记,怎样做才算是放下身段、沉下心了呢?”开发区·铁山区一名年轻干部问。
“身为第一书记,同样要做好‘加减乘除’。”余志毅回答说,“加”就是加强责任意识,对接社区和群众的需求,把服务清单拉出来,踏踏实实一个个落实下来;“减”就是充分发挥下沉党员的数量、质量上的优势,最大限度为社区减负松绑;“乘”就是乘实乘势服务,结合党员的实际情况、职业特点、工作优势,对群众服务得更好更优质;“除”就是除去不良风气,减少不良行为,展现党员形象。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徐凌认为,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以社区治理提升城市治理,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助推黄石高质量发展。市社科联将组织社科专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宣传阐释,推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向纵深发展。(易木生 熊科香)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