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情资讯 > 黄石要闻

经济转型 夯实城市发展底盘

发布时间:2016-02-23  所属栏目:黄石要闻  点击次数:2883  返回上页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烙印越来越鲜明;转型跨越,生态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当城市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勇敢、理智、长远的抉择,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回望“十二五”,黄石走出来的是一条渐进明朗的生态转型之路。这一路往前,就是我们登高谋远、乘势勇进、奋力赶超的城市方向。

  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11年的7.43:62.37:30.20到2015年的8.84:55.36:35.80,黄石深入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近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明显优化,一、三产业占比上升,逐渐改变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独大的局面。“十二五”固定资产累计完成4840亿元,年均增长22.6%。黄石确立从环磁湖走向环大冶湖发展的战略,拉开了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大幕,以大冶湖生态新城、三园三馆三中心、黄石新港、黄阳快速路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快速上马,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从2011年的355.05亿元到2015年的582.36亿元,“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年均13.2%的增速。黄石作为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万达广场、摩尔城、武商购物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建成,其消费辐射能力日益增强,吸引来自周边鄂州、黄冈的居民到黄石购物消费。

  从2011年的10.33亿美元到2015年的16.85亿美元,“十二五”外贸出口总量位居全省第四位,年均增长13%。黄石的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不仅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产业竞争力也越来越强,东贝、华新、新冶钢等一批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从2011年棋盘洲新港的签约开发,到2012“两节”成功举办,到2013年大冶湖生态新区开建,以及“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的确立,再到2014年举办首届黄石园博会,直至2015年提出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十二五”的五年,生态转型的印记越来越深刻可见。

生态转型的发展战略减缓了速度损失了数量牺牲了短期利益,却让黄石打开了另一方天地。且看,“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超过全省提出2015年15%的目标。近2年来,以PCB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随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黄石轻重工业的比例也得到了优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轻重工业比从2011年的11.8:88.2到2015年的17.2:82.8,重工业比重逐年下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模具、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集群正在逐渐形成。截至2014年底,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四年累计下降21.26%,比“十二五”初期制定的五年累计下降17%的规划目标高出4.26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目标。

  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黄石在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转型之路上,敢于舍弃敢于革新,在引进项目和发展产业上,朝着更切合今日实际和城市未来的方向发力。

  为优化投资环境,黄石于2013年初开展了“春雷行动”,采取零收费、零干扰,审批提速,市场主体近3年增势迅猛,2015新登记市场主体51000户,同比增长36.5%。

  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全市开放发展暨产业链招商动员大会上,招商小分队们的招商重点,是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智能化模具、汽车零部件等六大产业链招商,加快培育重点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千亿级和500亿级产业板块。

  当一个龙头项目扎根并延伸产生聚集效应,当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坚实的经济支柱,产业强市就有了越来越实的底盘、生态转型就有了越来越足的底气。

  转型发展,经济转型是发展之本,抓投资、抓项目、抓产业,释放出经济向上的新活力。积极有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提档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从项目建设到产业发展,黄石不拼数量拼质量,不拼速度拼效益,不拼眼前拼长远,转型成效已慢慢显现,发展底盘正悄悄夯实。(张友财)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