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起人民街、西抵七中路口,这片横贯延安路的区域,常被老黄石人称作黄石港。
自1950年黄石建市以来,黄石港就被冠以“黄石发源地”的称号。这里见证了当年“黄老二”的辉煌,也目睹了黄石人民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不断探索。从工业区到商业区的嬗变,再到如今棚户区改造让老城区焕发新生,黄石港的变迁,见证黄石在各个时期的转型。
从工业区到商业区的嬗变
“那个时候,我们黄石港这边可了不得,我们输出全国最高质量的衬衫,制作全国最为精致的球鞋,甚至做出了走向世界的自行车。那时,每个工厂都有着做不完的活,基本上是‘一进黄石港,机器都在响’!”黄棉退休员工张友文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相当自豪。
确实如此。自1956年以来,通过20年的建设发展,各类企业在黄石港这片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发芽生根”。建起了黄石化工、棉纺织印染、国营橡胶、制药、肉联、饮料、轮胎、建陶等30余家省市办企业。正是黄石港轻工业的基础,为当时黄石在全省排名第二,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然而,1996年4月,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黄石市毛纺织厂破产。当年7月,黄石市麻纺厂宣告破产。一个个曾经辉煌的企业,就这样破产了。这对不少黄石港人来说,一时难以接受。
企业的破产并没有击垮黄石港人,在短暂的失落后,他们开始思考下一步该走向何方。
“那个年代只有爱拼才会赢,敢闯才有机会。”王建刚正是当年黄棉改制后的一批员工,下岗并没有让他感到灰心,做生意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生了根。1997年,他率先在延安路83号楼租了间门面,开启了黄石第一家油焖大虾店。从此,黄棉也就成为了黄石人吃虾的首选之地。
然而,黄棉大虾的出名,可不仅仅只有美味这么简单,为打造黄石的美食街,当地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做足了文章。2001年,黄棉沿线被列为我市“127环境改造工程”的整治对象,整改工程包括泥巴路改造,路灯亮化;上下水设施及管网改造,化粪池清理;封堵居民楼垃圾通道,建设封闭式垃圾箱等。
通过大力整治,让延安路在人声鼎沸的黄棉夜市里,独展其干净整洁的“风貌”。因此,当年那句“不拆房子不搬家,都到我家来吃虾”的话语,如今叫响整个黄石。
棚户区改造让老城区焕发新生
虽然环境卫生是达到了标准,但是老旧的房屋设施、拥挤的公共走廊、破损的下水管网怎能满足当代居民的生活要求?破解这个老旧片区改造的这个难题,黄石港率先当起了全市的“试验田”——成片改造棚户区。
如今,走进人民街,挂出的一条横幅特别引人瞩目:“梦想二十年,今朝实现在眼前”。
在这里的老住户都懂得,这条横幅包含着什么样的意义。20年前,这里的人就盼着能搬迁改造,盼着他们能换一个好的居住环境。20年后,政府主导的“一号民生工程”,终于让这里很多无力改变现实的人变得有力。
自2015年4月以来,迎着全国棚户区改造的东风,人民街、化工厂、一针织、新五栋等地块将逐渐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这些曾经象征着黄石港辉煌的苏式建筑群,将会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再次登场。
“我们片区的目标,就是争取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紧跟国家的棚改政策,全力发动引导、争取重大革新,让黄石港重回湖北的焦点。”当谈到黄石港下步的发展,黄石港片区党工委书记胡伟自信满满地说。
如今的黄石港,改变的不仅仅只有老旧小区。随着黄石港江滩公园的修缮一新、万达广场的正式营业、坤宝江泰春岸等新楼盘的拔地而起、依水源小区黄棉大院的成功自治、青山湖综合治理的全面启动、华亿公司的成功转型……黄石港这座老片区在涅盘中迎来二次重生。(吴高斌)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