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情资讯 > 黄石要闻

黄石“六治”重拳砸向大气污染

发布时间:2016-01-16  所属栏目:黄石要闻  点击次数:3318  返回上页

      近日,天气晴好,空气清新。市民终于从前段时间的雾霾中走出门,进行户外运动,享受冬阳的温暖。

  冬季为什么易形成雾霾天气?黄石霾的来源,到底是什么?

  黄石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雾霾?成效如何?连日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探寻“霾”伏真相,期冀在新的一年,市民遭遇“霾”伏越来越少,生活天天见阳光。


  我们不断遭遇“霾”伏

  1月11日晚,很多路过大泉路的市民抬头一望,灰蒙蒙一片。

  黄石气象台则及时发布了霾预警。

  之前的2015年12月11日,黄石出现了入冬以来最严重的雾霾。

  之前的2015年12月31日,即2015年的最后一天,黄石也在雾霾中度过。

  “我们不断遭遇‘霾’伏……”很多市民不禁感叹。

  是的,我们不断遭遇“霾”伏:2012年6月,它来了,让某些市民第一次知道了它的厉害;2013年12月,它又来了,让很多市民望“霾”兴叹;2015年12月,它来了一次又一次,让我们防不胜防。

  从雾霾发生的时间点看,冬季是高发期。

  记者采访黄石气象台一刘姓负责人得知,雾霾出现的主因是污染物多,诱因是空气静稳。而冬季的空气往往因风少、阳光弱等因素不怎么流动,即静稳。

  从雾霾的成分看,则比较复杂。

  雾霾中的“雾”是小水滴,自然天气现象,不是污染物;雾霾中的“霾”则是污染物,其主要成分是PM2.5,即细颗粒物。  黄石发布过霾预警(比如,1月11日的霾黄色预警),也发布过雾预警(比如,1月15日的大雾黄色预警)。但是,从来没有发布过雾霾预警,因为“雾”和“霾”从成分看,是地地道道的两码事。

  不过,“雾”和“霾”都影响能见度(比如,1月11日晚出现的“霾”,使黄石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1公里、局部小于500米;1月15日清晨出现的“雾”,使黄石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500米,局部小于200米),同时容易混合到一起、很难区分开来,就被学界笼统地称为雾霾。

  最后,从雾霾发生的天数看,依然不少。

  虽然记者暂时未查找到黄石历年的雾霾天数数据,但是我们的感受是直接而又真切的。

  雾霾就像一块破旧的毛玻璃,安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不清前面的路;雾霾又像一块抹布,捂着我们的鼻子,让我们呼吸困难;雾霾还像一剂毒药,钻进我们的肺、胃,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雾霾已是一个民生热点!”很多市民感到。


  黄石霾的来源,到底是什么

  作为民生热点的雾霾,到底是怎么来的。

  雾霾中的“雾”,既然属于自然天气现象,就不用多说了。那么雾霾中的“霾”,即污染物,是怎么来的,则令很多市民纠结。

  在2012年6月黄石出现霾时,河南、安徽等周边省份的很多农民在庄稼地里,焚烧庄稼的废弃物——秸杆。

  有专家分析说,黄石的霾主要是外省秸杆烟尘,随着风向,飘到黄石引起的。

  到了2013年12月黄石出现霾时,北京、河北等北方省份的很多居民通过燃烧煤炭取暖,以抵御寒冷的冬天。

  于是,有专家分析说,黄石的霾主要是外省煤烟,随着北方南下的冷空气,飘到黄石引起的。

  后来,“外省煤烟说”成了黄石霾的重要观点。

  记者采访得知,黄石霾的来源,除了外省煤烟说、秸杆烟说,还有本地煤烟说、粉尘说、车尾气说等等。

  黄石有的厂一年四季烧煤,不产生煤烟吗?黄石有的矿山开山辟石,不产生粉尘吗?黄石的车辆保有量越来越多,不产生车尾气吗?

  黄石环保局一伍姓工作人员说,他个人分析认为,黄石霾的来源,主要是外省污染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本地污染物起了叠加作用。

  他这个观点的依据是:我省从北到南的城市襄阳、荆门、武汉及黄石,随着与北方省份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在绝大多时候,霾越来越轻。

  他推断:北方省份污染物在北方南下冷空气的携带下,冲过大别山与神农架两道天然屏障之间的豁口,即襄阳,一路往南飘散。

  “当然,黄石霾的准确而又详细的来源,还需要做源解析,”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做。


  本地污染源调查

  面对黄石霾的来源之一,即外省污染物,我们不可能在天空中修砌一面墙,挡住它。而面对黄石霾的另一个来源,即本地污染物,我们则可以好好调查。

  记者从刚刚结束的黄石“两会”上了解到,黄石的空气质量总体上是好的,大气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PM10,即扬尘的污染上,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粗放的生产方式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2015年12月31日,即在黄石再次出现霾时,记者作了一次尝试。

  人民街上空气新鲜,可是,一转到大泉路,空气顿时浑浊起来。

  没有什么工厂的大泉路与没有什么工厂的人民街有什么区别吗?

  大泉路车流滚滚,奔腾不息。

  而车尾气看起来是气体,但含有细颗粒物,即PM2.5。

  而PM2.5,正是霾的主要成分!这说明,黄石的车尾气,对黄石的霾有一定的“贡献”。

  大排山路没有大泉路的车辆多,但是,空气也不清新。这是为什么呢?

  大排山路一地煤渣。过往车轮不断卷起煤渣,像扬尘一般。

  虽然“尘”的主要成分不是PM2.5,而是PM10(可吸入颗粒物),但是,对PM2.5的形成还是构成了影响。

  这说明,黄石某些道路不干净,对黄石的霾也有一定的“贡献”。

  西塞山一家工厂和王家里一家工厂的烟囱,源源不断地向空中排放废气。

  废气也看起来是气体,但是也含有细颗粒物,即PM2.5。

  这说明,黄石某些工厂排废气,对黄石的霾也有一定的“贡献”。

  钟山大道边一个工地,随着一辆渣土车驶过,顿时起了灰尘。

  这说明,黄石某些工地扬尘,对黄石的霾也有一定的“贡献”。

  从调查来看,本地污染源点多面广,极为复杂:既有工地、工厂,又有道路、车辆等等。

  记者采访得知,黄石特别聘请了专攻霾的博士柯豪昊,请他探寻真相。遗憾的是,他病了,正在休假。

  按相关时间表,“真相”有望在2016年下半年揭开。

  记者同时采访得知,目前,全国只有部分遭遇过霾的城市,已完成了源解析。


  新的一年,期待“霾”伏越来越少

  2015年12月12日,“20个污染源停产一周”的消息,在黄石引爆了。

  这20个污染源涉及工地、工厂、码头和矿山。

  “原来,黄石在治理霾方面,这么有力……”很多市民惊叹不已。

  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下定决心,根除污染。自去年以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按照“治山、治地、治路、治车、治店、治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思路,对矿山、工地、道路、机动车、餐饮、工业企业进行分类整治。此外,从今年3月开始,中心城区将分类限制货车通行,大力治理道路抛洒造成的扬尘问题。下一步,我市还要结合创卫活动,进一步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

  此外,黄石已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这个指挥部率领黄石20多个部门及7个县市区,已做了很多工作。

  按不同的污染源看,工地、工厂、码头、矿山、道路、车辆、餐馆等等方面的治理专班,纷纷成立了;

  按具体的措施看,道路保洁加强了,有些路段改一日四次洒水为一日六次;车辆扬尘严控了,运输渣土必须封闭;工厂排废也严控了,在已达标的基础上,被要求按超低标;码头污染也严控了,散货必须覆盖;按监管的方式看,24小时实时执法与突击检查相结合;

  按某些制度看,每半个月向全市通报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排名,并约谈连续两次最后一名所在县市区政府负责人。

  黄石已做的这些工作,可以说是点面结合、标本兼治。

  从目前来看,效果是明显的。

  不过,与很多市民的愿望,还有较大的差距。黄石要想把霾彻底治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然,不断推进治理措施,可以缩短时间。

  记者采访得知,黄石正在把治霾“利剑”,进一步指向道路扬尘、工地扬尘、秸秆和露天焚烧、车尾气、工厂排废、中心城区燃煤小锅炉、餐饮油烟、烟花爆竹、露天矿山等十个方面。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遭遇的“霾伏”会减少吗?

  市民期待着。(叶建鹏)




[来源:东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