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就是坚持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充分发挥创新引领的核心作用,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全面激发城市创新发展活力。
黄石是一座具有强大创新基因的城市。作为近代中国工业摇篮,黄石创造了华中地区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最早的股票等“多个第一”。正是因为创新,新冶钢、华新水泥、有色、东贝、劲酒等一大批企业才能走到今天,并且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
事实上,黄石距离创新活力之城的目标,并不遥远。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完成总产值558.5亿元,同比增长18.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6.63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同比增长12.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7.72%,同比提高4.2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
激活创新要素在产业发展中能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激活创新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能量,无疑是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关键一步。
市科技局局长王见祥认为,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黄石的科技创新,首要任务就是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要求,切实为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服务;构建符合黄石实际的创新体系,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三链”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宝钢黄石涂镀板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为民,就对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实际成效深有体会。许为民说:“纵观我们企业这几年的发展轨迹,与黄石所走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创新产品品种,公司走精细化发展之路,生产出了一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一席之地的高端产品。”
目前,宝钢新港产业园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公司不仅能生产各种建筑钢,还能生产家电钢,且具备深加工功能。通过关停落后产能,主打新工艺、新产品,以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向下延伸产业链、追求高附加值,宝钢黄石公司走出了一条“三链”融合、创新发展的康庄大道。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上,黄石一直在探索前进。
今年8月初,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总投资达54.5亿元的华新“百年复兴基地”项目在开发区正式开工建设。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高歌猛进的华新,将在黄石打造全球最先进的建材、新材、环保、装备四大产业基地,成为全球水泥行业“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的典范。
结合公司转型发展的经验,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李叶青就曾表示,黄石一定要抢抓重大的历史机遇,给予企业充分的鼓励、肯定和支持。一方面要做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产业,克服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做好传统产业;另一方面也要搞好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将先发基础和后发机遇结合起来才能创造黄石振兴的未来。
对于如何服务创新活力之城的建设,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张晓旭表示,“当前,黄石正在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呵护创新者,保护创新者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创新环境。具体说来,就是做好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服务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努力培育更多高价值核心专利,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深入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支撑创新创业。”
延伸创新链条加强创新扶持力度
夏季的磁湖之畔,波光掩映,清风徐徐。在不久前举办的一场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黄石磁湖汇众创空间副总经理毛义祥,将自己对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的建议真诚地提了出来:“我认为,黄石现在最需要解决的便是创新链条延续性的问题,除了打造创新孵化中端的加速器外,更应该加大对创新技术转化为项目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在政策、资金还是人才上,都需要给予倾斜,为创新技术培育更大更广阔的市场。”
在毛义祥看来,近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黄石创新氛围日益高涨,但在将创新驱动转化为生产力的方面,我市仍有一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类似的建议和呼声在企业家群体中,并非个例。通过近年来的技术创新,东贝集团家用冰箱压缩机产量有望在今年达到全球第一,公司的产业链条也正在不断补齐延伸。然而,东贝集团董事长杨百昌也和许多民营企业家一样,“希望我市能够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强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企业通过低成本融资,得以持续发展壮大。”
对于如何延伸创新链条、加强创新扶持力度,王见祥表示,应培育和激励企业的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实施技改研发,构建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同时,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创新创业。(王璐)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