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情资讯 > 黄石要闻

官员为谁而当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奋战“十三五”系列评论之二

发布时间:2016-01-06  所属栏目:黄石要闻  点击次数:3436  返回上页

       官员为谁而当?
  当然是人民群众。这没有问题。有句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可如果“为民做主”的官员,不仅得不到提拔或重用,反而落个身首异地的下场,那是个什么情况呢?
  清廷嘉庆年间有个叫李毓昌的试用知县,清廉如水,一心爱民。嘉庆十三年(1808年),江苏淮扬大水,嘉庆帝“不惜数十万帑金,赈济灾民”,山阳县令王伸汉冒开饥户,领赈银入私囊。李毓昌受旨到山阳县查赈。“查出王伸汉借放赈之机贪赃枉法、克扣赈银之事俱清册”,欲上禀报。王伸汉知道后非常害怕,提出分赃以阻止李毓昌告发,遭拒后,遂用毒酒将其杀害。
  李毓昌的悲情遭遇,折射出嘉庆年间官场的龌龊不堪,吏治的严重败坏。如此恶劣的官场生态,必然产生畸形的升官通道:不犯错误才能升官;上司满意才能升官;报喜不报忧才能升官。这是嘉庆年间当官的“三条铁律”。
  面对满朝一大批贪婪成性、爱财如命的官员,最后连嘉庆“舌敝唇焦”“随笔泪洒”都无济于事了。
  这样的王朝,发生“癸酉之变”,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癸酉之变”的罪魁祸首,归根结底,是官员们狭隘的人生观:当官发财。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而那些如李毓昌之类清官,自然难容于当时混浊的官场。
  “癸酉之变”无异于一记棒喝,警醒世人:当官与发财,是仕途上的一对矛盾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个道理古今通用。
  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中写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荀悦在《申鉴·政体》中也说:“治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达道于天下,二曰达惠于民,三曰达德于身。”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告诫党员干部:“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清清爽爽、义无反顾地去当官。不要把当官作为一个满足无穷贪欲、获得无限私利的捷径,那样迟早要完蛋。”
  现在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嘴上喊着为人民服务,心里却为人民币服务的假把式官员,大有人在。他们比起清廷王伸汉之流,隐蔽性更强,危害性更大,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损害更深。全国有名的“改革家”仇和,就是口是心非、人格分裂的典型个案。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官场的腐败土壤基本得到清除,在“不敢贪、不能贪”成为新常态时,许多地方出现了官员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现象,表面看这是作风问题,实质是“升官发财”的毒瘤思想在作怪。“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原福建政和县委书记丁仰宁的一句“名言”,赤裸裸地道出了某些干部心中的“魅影”。
  官员为谁而当?“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用一生言行回答了这个千古命题,“他一生以做官发财为耻,以‘不要钱,不怕死’自许,将俭以养廉品格演绎到极致”。
  古人如此通达,何况今天的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为官,就是要守住“当官不发财”的底线,脚踏实地,表里如一地为人民服务。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要做好每一件大事,必须保持足够的细心与耐心。耐心是最强大的武器。
  当前,黄石正加快建设鄂东特大城市,朝着2049的“黄石梦”阔步前行。实现梦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时间,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全市人民,保持发展的耐心,保持发展的定力。久久为功,驰而不息。今年是“十三五”起步年,面对闯关过坎、深度调整、筑底复苏之严峻形势,全市领导干部更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不动摇,开好头,起好步。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但愿每一名官员,以此为铭,立德做好人,立言讲真话,立功出实绩。(刘会刚)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