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动态

宜都供销社在改革中走出助农发展新路

发布时间:2018-02-01  所属栏目:各地动态  点击次数:3219  返回上页

近年来,宜都市供销社顺应“三农”发展新形势,以不断深化改革为抓手,在发挥传统优势基础上,补齐短板,通过构建“农社、农e、银企”三个对接体系,释放出新的动能,探索出了一条扶持经营主体壮大、促进农民增收的融合发展新路。

一、“农社”对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他们把供销社利益和“三农”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对下推动项目建设,促进地区主导产业繁荣发展,提升了集体经济利益产出。

强强联合,壮大服务三农实力。为了解决各专业合作社信息不共享、优势不互补、运作不规范、应变能力弱的问题,宜都市供销社牵头,通过联结市场、联结大户、联结农民等形式,跨产业、跨区域,组建了以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湖北强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供销社从以往农户之间的“户户联合”合作社升级为“社社联合”的联合社(包括3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专业合作社),服务面积超过15万亩,服务农户2400户,实现“农民外出打工,联合社给农民打工”,通过供销联合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推动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以往的各自经营走向合作经营,从单一行业生产走向产业大联合,从小范围地域走向更广阔区域合作。

专业合作社的联合,节约了经营成本,壮大了整体实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宜都蜜柑合作社在农资商品供应链上游资源缺失,于是联合社联系宜都中合供销电商公司,直接从生产厂家供应第一手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减掉任何中间环节,通过土老憨集团蜜柑合作社联合社直接服务于柑农,平均每户降低成本350元;蜜柑合作社下建有宜都市最大的柑桔商品化处理中心,通过联合社各成员合作社收购柑桔鲜果,进行标准化清洗、分选、保鲜、仓储、分拣服务,利用电商渠道、商超渠道、农批市场、企业加工等不同渠道,开展柑桔鲜果统购统销业务,年流通柑桔鲜果5万余吨,回收农副土特产品4万吨,销售额达2700万元,每位社员人均增收800元。

在创新创业的路程中,联合社社员不断成长,走向成熟。2017年,联合社成员宜都黎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并被评为湖北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先进集体;宜都优利可柠檬专业合作社荣获湖北省供销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湖北强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黎明荣获“宜昌市第三届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宜昌优利可柠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明刚荣获“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三等奖”。

建设载体,增强服务三农功能。与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共同注资1500万元,建设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宜都供销红花套三农服务中心,作为红花套地区服务“三农”的综合性平台。该项目得到省财政建设资金补贴7万元,市政府财政建设扶持10万元。按照“供销社+三农服务中心+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服务农户15000户,联结桔园10万亩,全托全管土地1.2万亩,半托管5万亩。通过柑桔打蜡、农资配送、电商分拣、人才培训、金融便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托管服务。目前,宜都供销红花套三农服务中心已通过省、市社验收确认。该三农服务中心自成立后,已举办农业科技培训7场,覆盖种植大户605 户,累计培训人次831人次,其中培训电商从业者达147人次。据测算,该中心通过土地流转、农资量采、线上线下融合销售等措施,为农户土地收益增加10%以上,并为每个农户节约开支650元以上。

目前,第二个宜都供销三农服务中心正在选址谋划中

授人以渔,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宜都市供销社与农业部门合作,通过“阳光工程”培训等措施,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始终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尊重农民(学员)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展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全新的教学模式,让15000多农民学到了真本领。构建了市、乡、村、组四级农技推广网络,建立了“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实用技术直接到户、关键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形成了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核心、辐射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

二、“农e”对接,壮大宜都电商新产业

“互联网+”正风靡各领域,“互联网+农业”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也成为宜都市农村三产融合的新业态,突出表现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呈星火燎原之势。如何做好网络供销一直是基层供销社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针对宜都网络供销工作,市供销社采取多种方式,将农业与电商对接,以“互联网+供销”的理念,创新实践全新的农村电商产业新模式,逐步探索出宜都农特产品产销一体化格局。

引领行业,抱团发展。牵头组建了宜都网商协会。宜都网商协会现有成员单位已达76家电商企业及240名电商从业者。通过网商协会,将宜都市网商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并承担本地农产品上行的重要职责。网商协会成立以来,已完成农产品基地建设10处,主要是茶叶基地、柠檬基地、金银花基地、柑桔基地等。目前,正全力推动并争取国家供销e家电商项目扶持资金用于宜都电商产业园建设。 

建设园区,培训人才。启动了宜都电商产业园建设。电商园区包含面积1000平米的中小电商企业的电商服务中心, 1000平米的培训提升和创业孵化中心, 8000平米的农产品电商企业入驻区,1500平米的商品展示展销中心以及12000平米的物流集散中心。电商产业园除本地电商企业集中入驻外,还成功引进外地销售过亿元的知名农产品电商企业5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启动建设后,已开展培训4次800多人。宜都电商产业园全面建成运行后,将成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动的样板区和示范区。

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近年来,宜都本土企业实行农e对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效开始显现。市供销社与宜昌中农联、武汉市中农天下共同组建了宜都中合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服务于宜昌、恩施和荆州区域,重点是依托中农联专业市场开展农产品电商。全市供销社系统基层网点对中百集团全面开放,工业品进入供销社经营网点向农民销售,各类标准化的农副产品也开始摆上中百超市的货架;黎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2017年黎明在供销e家、阿里巴巴等平台注册网店,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80多万元,通过电商把宜都山沟里种植的金银花卖到了英国;土老憨集团官方旗舰店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正式在供销e家、淘宝网上线运营,以全新的平台,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近距离与消费者沟通,进一步拓展土老憨品牌的影响力。通过电商平台经销鱼鲜酱油、鱼肉豆豉酱、柑橘醋和“清江野渔”、柑橘等产品。

积极探索,整合资源。市供销社发挥上有供销e家、下有众多村级综合服务社的优势,形成“龙头企业+电商平台+物流企业+村级综合服务社”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农超对接的共同体。网商协会会员怡和科技有限公司,针对供销社点多面广的特点,专门开发了针对供货商的“APP”订货软件,全市101个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全部实现网上订货。目前,市供销社正在牵头整合资源,准备将这种上联供销e家和供货厂商、中联生活超市、下联农村农户、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模式,在网商协会及电商产业园进行推广。

三、“银企”对接,解决发展资金难题

供销社围绕经营主体在发展生产中融资难的问题,本着“政府主导、各方联动、银企互动”的原则,探索了“多措并举建平台、不拘一格搞对接”工作思路,打造“共建、共有、共保、共享”的政银企三方对接平台,取得了良好成果。

    牵线搭桥,促进银企互动。积极组织协调,与相关银行和企业召开对接会,开展“互助诚信大开放、自我发展大推介”活动。银行机构结合自身特点,介绍金融政策及融资平台、方法和程序,拓宽 业务领域;各经营主体代表分析企业的经营现状、发展规划、资金瓶颈、政策支持、融资需求,形成了金融机构主动靠前服务、中小企业主动靠前争取的良好局面。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协作,近年来共组织各种形式政银企对接会4次,成功为经营主体争取贷款4562万元,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担保贵、费用高”的问题,助推了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因企制宜,开展直接对接。重新梳理工作思路,改变以往大组团的对接方式,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传统“政银企对接会”的基础上,提出“点对点”对接方法,即对我市龙头企业(项目)的经营状况、信贷需求进行全面详实调查,并迅速将调查结果提供给各金融机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深入企业现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良好且有贷款需求的企业进行项目考察和贷款商定。实践证明,与传统大组团的政银企对接会模式相比,“点对点”对接操作简单,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沟通方式不灵活、成功率较小的格局,搭建深层次银企合作交流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障碍。“点对点”活动开展以来,成功协调农商行、邮政银行对12家经营主体进行沟通对接,融资额达到1240万元。

    共建网点,金融与农民对接。市供销社还利用村级综合服务社与建行合作建设了“裕农通”网点120家,实现村村全覆盖,解决了老百姓存取款难、小额贷款难的问题。

市供销社立足宜都供销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三个对接,较大提升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综合能力。宜都市供销社负责人表示,201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宜都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坚持创新兴社、产业兴社、项目兴社的发展思想,推动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创新、经营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在我市乡村经济振兴中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服务三农,发挥供销社更大的作用。(宜都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