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实现“体育小康”,建设体育强市,是实现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打造“运动之都”的道路上,黄石人抢抓节点,加快健康步伐。
18日下午,在西塞山区十五冶社区多功能体育场上,58岁的社区居民付菊英与队友们一起练习气排球。作为队里的主力,付菊英每一个精彩扣球都会引来一片欢呼,此时的她,不再是赋闲在家的家庭主妇,而是球场上活力四射的“明星”。
这里是西塞山区首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占地700平方米,分为综合运动场和健身路径,配备篮球架、足球门、羽毛球柱以及健身器材、铁丝栏网、灯光照明等设施,为付菊英们的活动锻炼提供着便利。
打造“运动之都”是一项需要举全市之力进行的长期建设,政协委员多次呼吁,借承办省运会契机,倾力打造“运动之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全方位落实,“运动之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运动场地数量4678个,总场地面积31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2平方米;全市共建社区健身辅导站点、晨晚练点800多个,农村乡村体协组织500多个,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多人;全市体育协会每年开展各级各类群体活动100余次,参与者逾百万人次。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稳步实施,总体规划为435.7公里,分为铁山、大众山、黄荆山、龙角山、父子山五大区域。黄荆山西塞段6.5公里预计年底完工,黄荆山下陆段6.6公里步道设计方案已评审通过,下半年开工。环父子山绿道大冶段13公里、阳新段23.1公里、开发区段22公里已确定了补给站、驿站、救助站等各类点位,各段步道已启动建设,将于今年12月完工。
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我市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市级及各县(市)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重点加快黄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大冶湖水上竞速基地、莲花湖中华龙舟基地、磁湖水上运动中心的建设,完善国乒基地等国家级运动项目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优越的山水资源条件,积极构建“城市15分钟健身圈”。(徐洁)
来源:黄石日报
- 上一篇:黄石市实行招标投标信用分类分级管理
- 下一篇:80亿打造“芳香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