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情资讯 > 黄石要闻

大冶申报“千年古县” 冲刺文化“全国百强”

发布时间:2015-12-15  所属栏目:黄石要闻  点击次数:3816  返回上页

       人们都说大冶矿产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被称为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矿冶名城。

  在不久的将来,大冶也许将新增一张“千年古县”的名片。

  12月14日,东楚晚报记者从大冶获悉,该市已经全面启动“千年古县”申报工作,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大冶,目前成为湖北省唯一申报“千年古县”的城市。

  
  “大冶”这个名字叫了1048年

  12月14日,大冶市民政局8楼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内,3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在伏案工作。他们,是大冶市申报“千年古县”成立的专家组成员。

  “大冶申报‘千年古县’,将为大冶新增加一张名片。”专家组牵头专家之一、77岁的张先金盯着手头的材料,语气豪迈。他曾任《大冶县志》和《大冶市志》的主编,对大冶的历史文化家底“了然于心”。

  那么大冶够格参加“千年古县”这张新名片的争夺吗?张先金给出了一个肯定答案:能。

  在千年古县的申报条件中,有一项重要的基本条件:那就是建县的历史和行政区域专用名称的使用达到千年。

  根据史料记载:大冶建县是在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为县,并定名为“大冶县”,距今有1048年的历史。1995年虽撤销大冶县建制,成立大冶市,但“大冶”一词沿用至今,所以完全符合申报“千年古县”的历史时间要求。

  让我们翻翻历史的记录,看看“大冶”这个名字的由来,《大冶县志》有记载:

  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杨吴在武昌郡永兴县建置青山场院,大规模采矿冶炼。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今鄂州市)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大冶县。

  宋、元、明时期,大冶先后隶属兴国军、路、府、州,清属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大冶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隶属鄂南政务委员会。

  1949年5月15日,大冶县解放,隶属大冶专区。随后将县辖的黄石港、石灰窑2个镇和长乐、申五、下章、铁麓4个乡,从大冶划出,成立大冶工矿特区(1950年8月,大冶工矿特区改为黄石市)。1952年6月,大冶县改属黄冈专区。1959年1月,大冶县从黄冈专区划出,改由黄石市管辖,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建制,隶属黄石市。

  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县级)。1995年1月1日,大冶市正式成立,由黄石市代管。

  也就是说,大冶这个名字整整叫了1048年。

  
  30多万年前,“大冶人”就拿着石头狩猎

  申报“千年古县”,肯定要拿出叫得响的东西,来应征一个“古”字。

  那么,让我们在历史的时空来一次穿梭:

  30多万年前的某一天,天气晴朗,一只野猪正悠闲地漫步在山林里,用猪头在地里拱来拱去。突然,一块石头飞过来,准确地击中了野猪,它慢慢地倒下了。一群身穿兽皮的人走了过来,兴奋地抬起了他们的猎物,沿着小路走出了山林。

  这一幕,只是我们的历史想像,因为根据历史遗迹证明:在30多万年前,大冶地区就有人类在此活动了。他们用各种石器来打猎,获取食物,一代繁衍一代。

  距大冶市区30公里,有一处石龙头旧石器遗址。1971年冬,在该处一个石灰岩洞穴里,人们无意中发现了很多宝贝:洞穴里面堆满了豪猪、大熊猫、中国鬣狗、东方剑齿象、虎、中国犀、野猪、斑鹿等10余种更新世纪中晚期的动物群化石和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88件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经考古专家鉴定,系30—40万年前的动物和石器,与北京人的石器同一时期或稍晚。

  再后来,大冶境内的人们建起了都城。

  12月14日,站在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村胡彦贵自然村。东楚晚报记者看到,在该村的村口,立着一块鄂王城城址的保护石碑,上面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显示了这座古城的地位。

  这就是有名的鄂王城遗址。

  鄂王城遗址是一座战国中晚期的楚国城址。城垣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东城垣有大小两个缺口,疑似城门。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并与高河港相连。

  “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这里曾有大量体型庞大的石像、石马。只是后来因为生产建设很多被破坏了。”据大冶市鄂王城城址保护管理站负责人介绍,城址西南部高台地遗存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建筑遗物,还先后出土了楚国的金币、错金铭文铜戈、铁削刀及大量生活陶器皿等。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877年,楚国国君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故此,有的学者认为,鄂王之都城为鄂,即今天的鄂王城遗址,距今有2700年。

  大冶,还有两座很有名的城址,那就是草王嘴城和五里界城。

  “鄂王城和草王嘴城、五里界城,这三座都是大冶境内目前已知的著名古城,至少有数千年历史。”大冶市文物局局长余锦芳说。鄂王城、草王嘴城、五里界城这三座商周时期城址,生动地诉说着在先秦时期大冶的政治、经济、文化就已十分发达。

  
  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遗址

  申报“千年古县”,得拿出看家的宝贝,东楚晚报记者问了一圈专家,他们都说,大冶的青铜文化,是大冶最具魅力的特色。

  2013年12月25日,带队赴大冶金牛镇香炉山遗址勘探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树祥,发现了几块其貌不扬的早期炉渣和蛋壳彩陶碎片。

  这小小的炉渣,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

  北京科技大学对在遗址上采集的炉渣样品进行化验检测,发现炼渣成分中含有铅、锌、铜,说明了4000年前该地区的“大冶先民”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不但能开采,还能冶炼,会铸造。

  今年12月14日,大冶市民吴斌走进了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他一路走,一路看。在一楼展厅,他看到了面积庞大的井巷,横七竖八的、错综复杂的井口和坑道,密密麻麻就像是地下长城一样。这些普通的井口,他觉得很普通,没看出什么名堂。

  可是,在经过讲解员的一番讲解后,他明白了:这是大冶的一个“国宝”。

  1973年秋,铜绿山铜铁矿的矿工们像往常一样,拿着笨重的风钻机,在露天矿床上打矿。突然,一个比木匠的斧头稍大的铜斧头,从泥土缝中“钻”了出来。

  随后,这柄铜斧,被送到了北京。很快,专家们发现这个铜斧不同寻常,并来到了铜绿山进行发掘。铜绿山,一座从商代至汉唐时期的采矿遗址露出真容,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

  一座春秋时期的采矿遗址露出真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古矿遗址中时代久远、生产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矿遗址。

  而且遗址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被发现的古矿遗址。

  这个遗址的发现,还有世界级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馆藏科长柯秋芬解答道:我国作为青铜文化悠久的国家,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但是,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现之前,没有发现任何一座古铜矿遗址,有国外专家甚至推断,青铜文化是国外传外来的。而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现,说明3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就开始采矿、冶炼了。推翻了外来说,填补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一段空白,证明中国青铜文化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历史。

  1982年,遗址进入“国家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4年和2012年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该遗址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

  一组数据也证明也遗址的名气响亮。

  自1984年建馆开放以来,共接待30多个国家300多万游客。

  201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进驻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对遗址周边进行考古发掘。

  2014年11月19日,第一座墓葬被发现。

  “这是古铜矿遗址首次发现古墓群,这次发现,是中国矿冶考古史上一次重大突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树祥,当时正在北京开会,听到这一消息,他兴奋异常,马不停蹄赶回了大冶铜绿山考古现场。

  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随后,46座古墓被陆续发掘出来,形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古墓群。

  这些墓葬的随葬物品,带着楚国文化“标记”,考古专家分析,这也证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很可能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冶炼制造基地。

  古墓群背后告诉我们,在距今2500—2600年前,先人们就在这里辛勤劳作,日复一日地采矿、洗矿、冶炼,乃至在这里安葬。

  中国目前已经发掘有安徽铜陵、江西铜岭等古铜矿遗址,但是,他们都没有发现古墓。

  这次发现古墓,填补了中国各地古铜矿遗址没有发现古墓的空白。

  
  看大冶如何写好一个“古”字

  除了古遗址、古城,大冶还有不少古老的东西。

  “大冶的文物的家底丰厚。”大冶市文物局局长余锦芳介绍,大冶博物馆目前有馆藏文物3155件,其中珍贵文物共612件。这其中包括7件国家一级文物,而青铜类的文物比重不少,足足有317件。

  在大冶市博物馆,铜斧、铜锛、铜编钟等很多宝贝静静躺在展示柜里,无声诉说着大冶的历史与辉煌。在这些文物中,有一组特别的宝贝,13件铜砝码。这是当时在大冶市金山店镇挖水渠时出土的,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铜砝码,共有13件,最大的重3440克(6.8斤)最小的重11克。博物馆还收藏有东周时期的酒器、铜斧。

  大冶是华夏青铜、矿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素以“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著称于世。灿烂的青铜、矿冶文化孕育了许多饱含矿冶韵意的地名。

  据了解,大冶直接以矿产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有金山、银山、铜山、黄金山、金盆山、铜绿山、铜山口、铁山、铁子山、铁子垴、铁门坎、钖野山、金井、金湖、黄金湖等;以金属元素命名的行政区划有金牛镇、金山店镇、金湖街道、金山村、金柯村、金桥村、金家墩村、铜井村、铜山村、王铁村、煤矿村等;还有以此类命名的自然村,如金盆、罗铁、银炉欧、炉子下、化钱炉、铜坑、铁炉堂、何钖铺等。

  大冶,还有金牛镇、还地桥镇等千年古镇。

  金牛是文明古镇。早在汉代,金牛即为鄂县(县址鄂王城),是大冶、武昌、咸宁、通山、鄂城、兴国等地的货物集散地。三国时,金牛近郊的梁子湖、三山湖、保安湖是孙权水师基地,为金牛的商贸繁荣提供了众多的客源。金牛随唐时就有集贸市场。由于“五县通衢”的优越地理位置,周围百十里的商人均来此行商,素有“小汉口”之美誉。宋末元初在金牛建立的虬川书院,为当时朝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引领了鄂东南地区学馆书院文化教育之先。

  大冶还有知名度极高的上冯“九古奇村”。

  在今年12月13日,趁着周末的好天气,大冶市民杨凡到大冶金湖街办上冯村去转了转,古宅朱轩、碧樟参天,步入古民居,青砖、灰瓦,漫步其间,让他感受到了九古奇村的魅力。

  “‘九古奇村’果然名不虚传。”逛完古村落后,他不由得感叹道。

  上冯湾位于大冶市金湖街办,上冯湾的族谱记载,湾子的历史至少有600年。目前这里有180多户人家,仍以种庄稼为生。它,因为拥有古民居、古树、古井、古碓、古墓、古庙等,被誉为“九古奇村”。

  一组数据显示了上冯湾的厚重家底:它拥有古民居群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100年以上的古树有40多棵,100年以上的古井16口,100年以上的古墓1000多座。

  
  大冶向“千年古县”迈进

  千年古县,到底是一个什么名头?

  据了解,“千年古县”评选由国家民政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中国地名研究所联合举办,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一。当选“千年古县”将被录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该名录将在中国现存的800多个上千年的古县中,优先选出100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县。

  如果获评“千年古县”,将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正式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认定证书和牌匾,并由央视拍摄专题片。

  目前,全国只有40多个城市获得“千年古县”称号。可以说,“千年古县”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而大冶,在省内率先启动“千年古县”申报工作,成立了以大冶市长李修武为组长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属全省第一批申报“千年古县”的试点单位。

  大冶人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姿态,冲刺“千年古县”。

  争夺这个牌子,会给大冶带来什么好处,对大冶有什么意义,答案是肯定的。

  “获批‘千年古县’。跻身全国前百名,不仅是中国的‘驰名商标’,更是世界的‘响亮名片’。”作为申报工作的牵头单位,大冶市民政局局长、大冶市申报“千年古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柯华认为,获得“千年古县”的称号,对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推动力,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她认为,第一,能树立区域良好形象,形成独有的地名文化品牌,提高区域知名度;第二,带动区域旅游、特色经济发展,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大冶观光旅游,从而带动古县的旅游经济、相关产业和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第三,能助推区域招商引资;第四,能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以举办各种展会,扩大青铜文化品牌和农产品以及民间工艺品的影响;第五,增强区域软实力,“千年古县”申报过程能唤醒县域民众和客居在外的同胞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宿感。

  在今年12月2日,大冶市召开的“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协调会上,大冶市委常委、市委办公室主任、大冶市申报“千年古县”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周军一番话掷地有声:“大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全国百强,那么文化也要进入百强。”(万经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