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情资讯 > 黄石要闻

转型发力碧水青山尽显——回眸“十二五”系列述评之生态篇

发布时间:2015-12-03  所属栏目:黄石要闻  点击次数:3081  返回上页

       回首“十二五”,这组数据令人欣慰:

  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连续7年达到310天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长江黄石段水质保持在Ⅲ类水平,磁湖Ⅲ类水质达标率86.5,富水、大冶湖、仙岛湖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十二五”期间,我市树立生态优先理念,从“生态立市”到“园博会”,从“磁湖治理”到“整治五小”,从“五边三化”到“八园六带”……一条绿色发展的思路贯穿始终,一张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在连续接力、持续发力中愈加清晰。

  黄石,这座城市的成长路径,是新中国追求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黄石经济实力一直稳居全省第二。全市采矿经济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赤字:400多个开山塘口、300多座矿山、150多座尾矿库、几十万亩工矿废弃地和大面积湖泊污染,使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生态建设已关乎城市生死存亡!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2013年9月13日,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决议酝酿产生。

  会议明确提出生态立市的目标: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再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鄂东特大城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

  事实上,生态黄石的建设早已开始。

  2008年,在磁湖北岸轰鸣的机器声中,昔日杂乱无章的菜地和鱼塘不复存在。

  也是这一年,黄石公园绿地建设交出满意答卷。当年,黄石成功摘得“国家园林城市”。至此,这座昔日的工矿城市,有了第一张“绿”字打头的国字号名片!

  新的起点,好的开始。2009年,开山塘口修复工作全面动工,昔日裸露的山岩绿意浸染;2010年,投资340余万元的团城山公园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古建座座、花木扶疏的公园迎来更多游人的笑脸;2011年,“花城计划”全城施工,6000株观花植物和1万平方米的大地被花卉铺就“两带十景点”……

  2014年初,我市再行决策,全面启动创森工作,并力争通过2年努力,建成省级森林城市。

  除此之外,黄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五年来,我市坚决实施减排项目,大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完成黄石热电厂烟气脱硝等减排项目214个,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5座,基本建成金牛、灵乡、王英等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关闭了“五小”企业1000多家,淘汰了大冶聚源铸造公司等37个落后产能。

  此外,我市还突出“治气、治水、治土”三大重点,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先后实施了大冶铁矿球团竖炉烟气脱硫等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460个,淘汰黄标车7445辆,建成6条机动车尾气检测线,建立了渣土管理电子系统,实行了城区全面禁鞭;实施了老下陆排洪港整治工程,环磁湖145个排污口实现截流,搬迁关停磁湖、青港湖周边生猪养殖场20多家。

  尽管我市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有进展、有成效,但任务依然艰巨。实现蓝天常见、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我市还需要下大功夫、硬功夫。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加快发展与改善生态双赢的路子。

  绿色黄石,前景可期!(廖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