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实施转型发展、走生态发展道路、建绿色黄石……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黄石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这样大好形势的出现,与我市构筑的安全稳定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今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市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市州”;通过了全国社区治理创新试点验收;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
落实责任 增强综治工作合力
新形势下的综治工作究竟怎么搞,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这是摆在各级综治部门面前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今年初,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与各县市区(开发区)、100家市直(省管驻黄)单位党政主职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推动综治、平安建设工作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肩上,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黄石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细则》,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根据相关规定,今年来先后对23个单位(地区)、56名责任人实施责任查究,维护了综治工作应有的刚性。
打防结合 优化社会治安环境
我市将全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圈、三化、六网、六支撑”建设项目具体化为“社区防控网、街面巡控网、内保单位自治防控网、应急处突环城封控网、视频监控网、特殊人群管理网、公共安全管控网、行业阵地控制网、虚拟社会网络防控网”“九张网”,并探索建立“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主力、部门共治、纪委问责”的推动机制,确保“九张网”“功能完备、圈层互补、经纬交织、网网相连”。
从6月15日到9月25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百日整治”行动,在整治期间共开展排查整治3673次,发现安全隐患(问题)5612起,整改3862起,限期整改1404起,行动开展至今全市基本上没有发生较大公共安全事故,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信心进一步提升。(下转第2版)
源头预防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稳定压倒一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为全市牢牢筑起综治维稳“第一道防线”。
我市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矛盾综合化解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级综治中心,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完善调解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加快推进提档升级,最大限度化解重点领域引发的社会矛盾。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手段进行化解。
目前,全市共建立调委会1628个,配置调解干部和调解员7926人。2016年,全市共开展各类矛盾纠纷大排查4209次,发现纠纷线索7827起,共调解各类纠纷7792件,调解成功7625件,调解成功率为97.8%。
创新引领 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或许你已经受益于社会治理创新了。无论是住在街道,还是在县城,如果办理社保等事务,你肯定首先会到社区服务大厅,通过“一站式”服务,跑路少、多办事。
因为一张涵盖城乡、从社区到村组的基层社会服务治理工作网络,已把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紧密联接起来。
“网格化服务管理”这一新模式带来的变化,被老百姓形象地概括为:每块土地都有人管理,每户人家都有人服务,干部作风好了、办事效率高了、矛盾纠纷少了。
全市网格员共受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类、城市管理类、矛盾纠纷类申请和诉求178712件、办理174473件,办结率为97.63%。优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市招募“爱心妈妈”500余名,帮扶留守儿童和“问题少年”,引导其自我管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这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由成千上万个网格组成的“大网”,犹如血脉延伸至整个社会肌体的最末梢,使我市基层社会服务治理焕发出蓬勃生机。
强基固本 筑牢平安建设根基
基层不强,防不胜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强化基层基础,健全维稳体系,才能真正保障社会和谐。
我市把基层平安创建作为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平安单位、村(社区)、校园、医院、景区、大道、企业等“十大基层平安创建”的覆盖率达95%以上,以行业、领域小平安汇聚全市大平安。
全市已经建立了763支7568人的治安专业巡逻队伍,各企事业单位聘用专业保安人员4300余人,有5.5万人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活动。实施“红袖章”计划,组织6000多名群防群治力量,佩戴红袖章在各社区开展义务巡逻;落实小喇叭进社区制度,组织门栋关照员、治安积极分子等每晚拿着小喇叭在社区宣传,提醒居民加强治安防范。
黄石综合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中央、省相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政法委主管刊物《长安》、中央综治办专报等专题刊发我市综治工作成效,并向全省、全国推广。(王若梦)
这样大好形势的出现,与我市构筑的安全稳定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今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市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市州”;通过了全国社区治理创新试点验收;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
落实责任 增强综治工作合力
新形势下的综治工作究竟怎么搞,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这是摆在各级综治部门面前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今年初,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与各县市区(开发区)、100家市直(省管驻黄)单位党政主职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推动综治、平安建设工作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肩上,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黄石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细则》,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根据相关规定,今年来先后对23个单位(地区)、56名责任人实施责任查究,维护了综治工作应有的刚性。
打防结合 优化社会治安环境
我市将全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圈、三化、六网、六支撑”建设项目具体化为“社区防控网、街面巡控网、内保单位自治防控网、应急处突环城封控网、视频监控网、特殊人群管理网、公共安全管控网、行业阵地控制网、虚拟社会网络防控网”“九张网”,并探索建立“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主力、部门共治、纪委问责”的推动机制,确保“九张网”“功能完备、圈层互补、经纬交织、网网相连”。
从6月15日到9月25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百日整治”行动,在整治期间共开展排查整治3673次,发现安全隐患(问题)5612起,整改3862起,限期整改1404起,行动开展至今全市基本上没有发生较大公共安全事故,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信心进一步提升。(下转第2版)
源头预防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稳定压倒一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为全市牢牢筑起综治维稳“第一道防线”。
我市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矛盾综合化解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级综治中心,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完善调解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加快推进提档升级,最大限度化解重点领域引发的社会矛盾。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手段进行化解。
目前,全市共建立调委会1628个,配置调解干部和调解员7926人。2016年,全市共开展各类矛盾纠纷大排查4209次,发现纠纷线索7827起,共调解各类纠纷7792件,调解成功7625件,调解成功率为97.8%。
创新引领 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或许你已经受益于社会治理创新了。无论是住在街道,还是在县城,如果办理社保等事务,你肯定首先会到社区服务大厅,通过“一站式”服务,跑路少、多办事。
因为一张涵盖城乡、从社区到村组的基层社会服务治理工作网络,已把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紧密联接起来。
“网格化服务管理”这一新模式带来的变化,被老百姓形象地概括为:每块土地都有人管理,每户人家都有人服务,干部作风好了、办事效率高了、矛盾纠纷少了。
全市网格员共受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类、城市管理类、矛盾纠纷类申请和诉求178712件、办理174473件,办结率为97.63%。优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市招募“爱心妈妈”500余名,帮扶留守儿童和“问题少年”,引导其自我管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这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由成千上万个网格组成的“大网”,犹如血脉延伸至整个社会肌体的最末梢,使我市基层社会服务治理焕发出蓬勃生机。
强基固本 筑牢平安建设根基
基层不强,防不胜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强化基层基础,健全维稳体系,才能真正保障社会和谐。
我市把基层平安创建作为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平安单位、村(社区)、校园、医院、景区、大道、企业等“十大基层平安创建”的覆盖率达95%以上,以行业、领域小平安汇聚全市大平安。
全市已经建立了763支7568人的治安专业巡逻队伍,各企事业单位聘用专业保安人员4300余人,有5.5万人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活动。实施“红袖章”计划,组织6000多名群防群治力量,佩戴红袖章在各社区开展义务巡逻;落实小喇叭进社区制度,组织门栋关照员、治安积极分子等每晚拿着小喇叭在社区宣传,提醒居民加强治安防范。
黄石综合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中央、省相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政法委主管刊物《长安》、中央综治办专报等专题刊发我市综治工作成效,并向全省、全国推广。(王若梦)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