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主要依赖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在今年的“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戴奇伟提交了关于加强保护民间工匠艺人的提案,建议建立关爱民间艺术发展专项基金、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支持民间艺人创新发展技艺、吸引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等。
黄石民间工艺及其传承人情况如何?近日,东楚晚报记者了解到,大冶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小红在政府的组织和引荐下,在韩国、新西兰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展示,今年4月还曾在韩国首尔、大邱市开办培训班。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刘小红刺绣艺术馆也将于2017年元旦开馆,届时,刺绣作品展示、教学研究等有了固定场所。刘小红表示,随着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前来学习刺绣的人也越来越多,她的女儿、女婿也决定回大冶传承大冶刺绣技艺。如今,刘小红也将主要精力从单纯刺绣,转向教学传承和资料收录整理研究上来。目前,其传承弟子20余人,每年前来参加培训学习的有五六十人,其中不乏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
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的传承保护工作也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2011年,阳新县文化馆成立阳新布贴传习所;2013年,阳新布贴传承学校在黄石市第一技工学校揭牌成立,阳新布贴特色课程成为平面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此外,湖北师范大学也有阳新布贴传习实验室。今年阳新县实验小学成立“阳新布贴”教学兴趣小组,自觉加入了对阳新这一乡土文化的保护队伍。
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4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2人。针对政协委员提案,市文新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方面,我市积极争取并落实相关保护政策,将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补贴及时发放到位;大冶市将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已纳入“三个三人才”的乡土人才予以保护,每人每月补助100元,每年免费进行健康体检;我市将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推荐参评各类有关比赛;每年春节期间,我市通过走访慰问活动,看望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时了解和解决难题。另一方面,我市结合实际出台了《黄石市非物质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5—2020年)》,支持民间艺人创新发展技艺。
此外,通过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邀请“大冶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小红、“大冶石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尹国安走进湖北师范大学授课。同时,经常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免费培训班,邀请省内专家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授课。
我市还计划出台《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落实扶持代表性传承人相关政策,将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项补助经费每人每年3000元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为加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与管理,我市还计划出台《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定期考评制度》。(程婷)
- 上一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创新推进会召开
- 下一篇:黄石多部门打响寒潮“防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