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湖畔,首届湖北省(黄石)园林博览会刚刚落幕,园博会给黄石这座城市带来的红利效应已喷薄而发——
就在前一天,“讲好中国好故事·湖北篇——湖北网络新媒体黄石生态园博行”走进园博园。不少人为此点赞:“工业城市生态文明怎么建,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感觉、找到了答案”。
10月24日,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对外通报,今年第三季度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69天,较去年同期PM10和PM2.5的平均浓度均有所下降。
不错!红利效应的背后,是黄石生态发展的成果展示,是黄石绿色发展的澎湃热潮,更是黄石城市发展的笃定信心。
(一)
握手、合作,是故事的情节;生态、绿色,更是故事的核心。
主展馆、黄石园、武汉园……“黄石承办的省级园博会非常成功!”10月23日,河北省衡水市市长杨慧一行走进园博园坦言。
他认为,黄石在乌泥滩上建起了一座生态公园,并以此为载体,加快推进了生态转型发展,成功经验值得学习!
太空陨石、远古海洋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奇石……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和藏家,在矿博园铺开一卷鲜活的时空画卷。
“这是一次很不错的城市展会。”美国阿肯斯通矿物公司携来出自美国加利福尼亚“鹰之巢矿山”自然金的“金龙”标本。该公司董事长罗伯特·莱温斯基博士还展示了个人藏品。
“让世界记住了黄石”,一场园博会和矿博会,一场生态发展的成果展示,为何让黄石这个城市置于世界的目光之下?
在首届湖北省(黄石)园林博览会暨矿博会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市园林局局长李义词认为,园博会留下了一个永久性展园,一扇对外开放窗口,一笔绿色精神财富。
黄石曾经是座“光灰”的城市,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这个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处理好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中央确立的国家发展战略。“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是建设绿色湖北的行动纲领!
让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黄石生态转型战役一个接着一个,生态重构硬仗一场接着一场:
整治重点污染源企业,整治长江沿岸非法码头泊位,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五水共治”行动……
举办园博会矿博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二)
最美的风景是绿水青山,最大的幸福是蓝天白云。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整体价值,转变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生态着底、文化搭桥、经贸唱戏……9月25日,园博矿博会开幕前一天,黄石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现场签约重点项目17个,投资金额达186.7亿元。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园博矿博会期间,黄石邀请国内外客商316人,签约项目38个,引进合同项目资金242.7亿元。
12天后,矿博会又传出喜讯:矿博园游客突破15万人次,现场交易额逾2亿元。
园博矿博会第二天,七十岁的张庭芳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园博园真是太美了,以后和老伴常来。现在的黄石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我们生活很幸福,我爱黄石!”
幸福,来自城市的底气和实力!作为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耗竭状况加剧的趋势,在强手如云的区域竞争中,黄石有过失落和迷茫。
然而,黄石开启了自己的探索征程: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高扬产业之帆,实现换道超越。
于是,黄石破与立并举,关停污染企业、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黄石发展市场主体3.4万个,3万多亩工矿废弃地整理完成,建成了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7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湖北新冶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劲牌酒业”为代表的工业典型绿色发展模式在全国产生影响。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在生态转型、绿色发展的征途上,黄石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近年来,黄石造林绿化面积49.6万亩,发展林木基地10万多亩。
“生态红利”让人们看到了无限“钱”景,美丽村庄让人们体验到了“福”感,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的返乡建房、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建设家园。
(三)
这是城市的绿色引领,也是城市的生态自觉。园博会尚未落幕,乡村园博风又起!
银杏大道、梦幻花海、阡陌田园……“十里河田·美丽乡村”,阳新三溪镇乡村园博开园当天,3万多游客体验了充满乡野韵味的生态景观。
从2013年黄石·铁山园博的“石头上开花”到2014年黄石·大冶园博的“玫瑰之约”;再从2015年黄石·阳新城市园博“让市民生活更美好”到2016年首届湖北·黄石园博“转型黄石·灵秀湖北——绿色引领未来”。
一年一个县(市)区举办一届市级园博会的“园博接力”,只是黄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缩影。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新区,举办生态园博,打造生态乡村,人财物从哪里来又从哪里去?
近年来,黄石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摆在突出战略位置,通过创新机制体制,保驾护航“绿水青山”成果。
黄石建立改革项目领衔责任制,江河湖库塘“五长”责任制;落实生态环境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问责、追责机制;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
破解投资瓶颈,黄石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组建环保投融资公司。去年,市级投融资公司成功融资150亿元,保证了大冶湖生态新区16个重点项目的投入。
2031亩红线规划,园博矿博两大园区,1200亩永久性展园,1个主展馆、三大类45个展园、若干配套工程……
昔日乌泥滩,今日景观园。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的变迁,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格局自信、能力自信、文明自信。
行走园博园,参加“讲好中国好故事·湖北篇——湖北网络新媒体黄石生态园博行”的凤凰网湖北频道总裁、总编辑刘芮感慨道:“亭阁楼台、山水田园、花草树石等元素,成为一扇窥视‘灵秀湖北’的窗口。”
园博会已经落幕,但强大的精神力量还在持续发酵。站在新的起点,黄石广大干部群众正用喷薄而出的洪荒之力,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梁坚义)
就在前一天,“讲好中国好故事·湖北篇——湖北网络新媒体黄石生态园博行”走进园博园。不少人为此点赞:“工业城市生态文明怎么建,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感觉、找到了答案”。
10月24日,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对外通报,今年第三季度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69天,较去年同期PM10和PM2.5的平均浓度均有所下降。
不错!红利效应的背后,是黄石生态发展的成果展示,是黄石绿色发展的澎湃热潮,更是黄石城市发展的笃定信心。
(一)
握手、合作,是故事的情节;生态、绿色,更是故事的核心。
主展馆、黄石园、武汉园……“黄石承办的省级园博会非常成功!”10月23日,河北省衡水市市长杨慧一行走进园博园坦言。
他认为,黄石在乌泥滩上建起了一座生态公园,并以此为载体,加快推进了生态转型发展,成功经验值得学习!
太空陨石、远古海洋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奇石……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和藏家,在矿博园铺开一卷鲜活的时空画卷。
“这是一次很不错的城市展会。”美国阿肯斯通矿物公司携来出自美国加利福尼亚“鹰之巢矿山”自然金的“金龙”标本。该公司董事长罗伯特·莱温斯基博士还展示了个人藏品。
“让世界记住了黄石”,一场园博会和矿博会,一场生态发展的成果展示,为何让黄石这个城市置于世界的目光之下?
在首届湖北省(黄石)园林博览会暨矿博会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市园林局局长李义词认为,园博会留下了一个永久性展园,一扇对外开放窗口,一笔绿色精神财富。
黄石曾经是座“光灰”的城市,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这个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处理好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中央确立的国家发展战略。“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是建设绿色湖北的行动纲领!
让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黄石生态转型战役一个接着一个,生态重构硬仗一场接着一场:
整治重点污染源企业,整治长江沿岸非法码头泊位,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五水共治”行动……
举办园博会矿博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二)
最美的风景是绿水青山,最大的幸福是蓝天白云。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整体价值,转变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生态着底、文化搭桥、经贸唱戏……9月25日,园博矿博会开幕前一天,黄石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现场签约重点项目17个,投资金额达186.7亿元。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园博矿博会期间,黄石邀请国内外客商316人,签约项目38个,引进合同项目资金242.7亿元。
12天后,矿博会又传出喜讯:矿博园游客突破15万人次,现场交易额逾2亿元。
园博矿博会第二天,七十岁的张庭芳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园博园真是太美了,以后和老伴常来。现在的黄石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我们生活很幸福,我爱黄石!”
幸福,来自城市的底气和实力!作为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耗竭状况加剧的趋势,在强手如云的区域竞争中,黄石有过失落和迷茫。
然而,黄石开启了自己的探索征程: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高扬产业之帆,实现换道超越。
于是,黄石破与立并举,关停污染企业、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黄石发展市场主体3.4万个,3万多亩工矿废弃地整理完成,建成了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7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湖北新冶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劲牌酒业”为代表的工业典型绿色发展模式在全国产生影响。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在生态转型、绿色发展的征途上,黄石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近年来,黄石造林绿化面积49.6万亩,发展林木基地10万多亩。
“生态红利”让人们看到了无限“钱”景,美丽村庄让人们体验到了“福”感,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的返乡建房、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建设家园。
(三)
这是城市的绿色引领,也是城市的生态自觉。园博会尚未落幕,乡村园博风又起!
银杏大道、梦幻花海、阡陌田园……“十里河田·美丽乡村”,阳新三溪镇乡村园博开园当天,3万多游客体验了充满乡野韵味的生态景观。
从2013年黄石·铁山园博的“石头上开花”到2014年黄石·大冶园博的“玫瑰之约”;再从2015年黄石·阳新城市园博“让市民生活更美好”到2016年首届湖北·黄石园博“转型黄石·灵秀湖北——绿色引领未来”。
一年一个县(市)区举办一届市级园博会的“园博接力”,只是黄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缩影。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新区,举办生态园博,打造生态乡村,人财物从哪里来又从哪里去?
近年来,黄石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摆在突出战略位置,通过创新机制体制,保驾护航“绿水青山”成果。
黄石建立改革项目领衔责任制,江河湖库塘“五长”责任制;落实生态环境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问责、追责机制;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
破解投资瓶颈,黄石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组建环保投融资公司。去年,市级投融资公司成功融资150亿元,保证了大冶湖生态新区16个重点项目的投入。
2031亩红线规划,园博矿博两大园区,1200亩永久性展园,1个主展馆、三大类45个展园、若干配套工程……
昔日乌泥滩,今日景观园。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的变迁,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格局自信、能力自信、文明自信。
行走园博园,参加“讲好中国好故事·湖北篇——湖北网络新媒体黄石生态园博行”的凤凰网湖北频道总裁、总编辑刘芮感慨道:“亭阁楼台、山水田园、花草树石等元素,成为一扇窥视‘灵秀湖北’的窗口。”
园博会已经落幕,但强大的精神力量还在持续发酵。站在新的起点,黄石广大干部群众正用喷薄而出的洪荒之力,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梁坚义)
[来源:黄石日报]
- 上一篇: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黄石首批公务自行车“上岗”
- 下一篇:持续推进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