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情资讯 > 黄石要闻

打造信用城市 黄石进入快节奏

发布时间:2016-10-14  所属栏目:黄石要闻  点击次数:2173  返回上页

      无形资本,提升城市竞争力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
  黄石港区胜阳港社区772号楼40年来住户换了一茬又一茬,但21户居民从来不失诚信,一块卫生值日牌上“卫生值日,按时下交,请勿丢失”短短12个字,就是居民轮流扫楼的“卫生公约”。40年来,没有物业管理,也不用社区监督,居民们自觉地坚守着这个约定,让楼栋始终保持清洁。
  几十年来,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酒厂,到保健酒行业龙头企业,劲牌公司书写酒企传奇。从2005年到2015年,公司上交税金从1.45亿元上升到23.34亿元,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诚信,大手笔投入参与到地方建设中。
  正因有772号楼那样诚实守信的市民,有劲牌这样的大批诚信企业,在招商引资、行业经营、经济发展上,黄石就有了硬气的无形资本。
  “信用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无形资本。”市发改委主任胡敏说,“列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城市,对黄石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有效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促使相关市场主体更普遍采用信用的方式与手段进行融资、支付和交易,从而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有利于拉动经济、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消费需求。同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在企业债券发行、创新产品申报、项目审批和资金争取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信用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发展中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一些社会矛盾交织凸显,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诚信为核心的新的社会治理体系,维护社会平安和谐。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当前,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实施了三张“清单”制度。一方面对守法诚信的社会组织法人和自然人,在市场准入方面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一方面通过信用信息公示,加大对诚信的奖励和失信的惩戒力度,达到市场监管的目标。
  
  乘势勇进,创建进入快节奏
  
  在4月成功列入国家第二批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之前,黄石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已经取得不少优势和亮点。
  全市20家银行机构、14家小贷公司、1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国资委、经信委等企业主管部门被全部纳入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债券信息上传和确认、融资需求推送和融资成交信息反馈等重点内容重点督办机制。
  以大冶市小微企业金融诚信网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大冶市建设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区工作,深化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应用,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和增信服务机构-多种融资机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
  金融信用环境不断改善,信用工程创建全省领先。黄石市已连续10年蝉联省“金融信用市州”称号,辖区内县市区全部被评为“金融信用县市”,其中大冶市近两年位居全省县(市)首位。
  落实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亮点纷呈。我市在零售业、黄金珠宝业、汽车经销业和餐饮业组建“诚信联盟”,让商户主动“站”出来亮承诺。推行“48小时无理由退货”和“先行赔付”活动,给消费者提供更加有保障的购物体验。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曝光台等“黑榜”,利用市区大型电子屏幕24小时滚动播放,并在市级有影响力的报纸、刊物定期刊登,营造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在获批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资格后,黄石更是乘势勇进,成立由65家成员单位组成的黄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市信用办和信用信息中心,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随后,相继出台《黄石市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黄石市级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在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上,我市建设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涵括信用信息汇集系统)力争在今年底正式上线运行。此外,为了向社会公众及市场主体传导正确导向,多家市直单位建立和完善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有力地强化了市场主体的自律意识。
  
  持续推进,不断实现新作为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创建工作必须不断迎难而上。
  接下来,黄石将以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总目标,按照“信用管理社会化、社会管理信用化”的要求,以贯彻落实《黄石市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为主要抓手,为黄石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在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上再上新台阶。加快推进行业信用信息汇集系统在各责任单位的落地建设,确保全市各行业主管部门向信用信息平台按时报送信息。
  在信用法规制度建设上有新突破。今年年底前,完成社会统一信用代码存量转化和公示工作。推动落实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制度,按照国家统一公示规范,七日内上网公开。全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承诺书制度,要求市场主体以规范格式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如果发生违法失信行为自愿接受惩戒和约束。
  在实施信用联合奖惩上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将结合相关精神文件,分行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同等条件下,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支持政策。
  在信用产品应用方面上实现新作为。信用信息产品应用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政府部门带头应用。积极推进在行政审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财政性资金使用、公务员招录等领域率先使用信用记录和报告,创造条件将相关主体的信用记录作为供应商资格审查、采购代理机构委托、评审专家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行政管理和政府评优评先活动中,将市场主体信用状况作为重要参考。(张友财)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