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勇立潮头,开风气之先。
黄石有大胆改革的气度。近三年来,黄石承担了中央和省改革试点51项,其中国家级26项,省级25项,已经完成的试点任务12项。
当下的黄石,更懂得改革的意义之大。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城市的转型,发展战略的抉择,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力支撑。
以改革谋出路向改革要红利。朝着转型发展的方向,黄石走出了自己的改革发展之路。
改革谋得新出路
改革,对于黄石来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迫切。
发展空间的不足、产业的老旧断链,城市该思考、谋划、推动、突围……黄石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转型发展之路。
谋变求新。2013年初,黄石提出“对接武汉、比学九江,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鄂东特大城市”的改革目标。随后,“春雷行动”电闪雷鸣、环境优化提速升效,产业链招商风起云涌,穿越黄荆山的月亮山隧道开建……
智慧和勇气,一旦付诸实践,就将迸发无穷力量。黄石义无反顾地“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的战略决策,城市向南迈出新的步伐。
从资源型、工矿型城市向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转变,就是一种自我革命的大胆突破。统计显示,“十二五”以来,黄石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连续5年达到310天以上,这对于曾经体会过“光灰”尘垢感的市民来说,真切享受到了黄石生态转型的好处。如今,办园博会则成为黄石改善和展示生态美的另一个载体。从2013年的铁山园林花卉展览会,到2014年大冶乡村园博会,再到去年阳新举行的黄石市第二届园林博览会,无不令人流连。今年,湖北省首届园博会将在黄石举行。
改革,总是需要以牺牲既得利益为代价的。2014年,黄石彻底关闭“五小”企业367家,完成整治460家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代价是使工业产值减少了200亿元。
为了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生态立市,黄石大胆改革,敢为人先,在湖北省率先组建了市、县两级环保警察队伍。环保警察的设立,给破坏污染环境者戴上了“紧箍咒”。
这只是黄石坚持生态转型、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黄石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龙头,大力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始终将生态保护写在发展旗帜上,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体系,探索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生追究制度和环境污染事故追究制度;对长江沿线123个非法码头和采石场进行了专项整治,切实加大生态保护执法监督力度;通过工矿废弃地治理和复垦,已完成复垦1万亩;探索生态共建共享体制,大力实施“五边三化”和“八园六带”工程,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共绘改革“路线图”
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注重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节骨眼和要害处用力,实现“一子落”激发“全盘活”的效果。
改革是解决矛盾、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推动黄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除发展障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工程繁琐。需要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凝心聚力,绘好改革“路线图”。
2014年1月,黄石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周先旺任组长,市长董卫民、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同时设立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市成立了22个改革专项小组,全部由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责任部门为成员单位,抓好本领域本系统改革。
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召开10多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改革工作中重大问题。每年都要制定下发年度改革工作要点,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保、党建、纪检监察七个领域改革任务进行了明确和细化。仅2016年,我市就召开领导小组会议3次,明确了241项具体改革任务。
3月15日,周先旺主持召开2016年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时指出,2016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围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谋划改革,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
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会上绘出了这一年的改革“路线图”:加强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关键,突出抓好要素、行政审批和行政效能、民生保障、文化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全面激发转型发展活力。
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2万户,注册资本(金)201.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4%、102.14%。截至6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共计15.52万户,实有注册资本1699.54亿元。
勇闯改革“深水区”
打破固有格局,拆除利益藩篱,从来不是容易的事,而改革,就是需要胆量和魄力,敢于勇闯“深水区”。
担负转型跨越发展重任,新常态的黄石,以更加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行动,克难攻坚,深化改革。
跫音清晰,蹄急步稳。
坚持市场化取向,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探索出了“一主四合”的新路子。2015年市级投融资公司成功融资150亿元,总资产规模达到568亿元,为全市产业发展、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抓住内贸流通改革试点机遇,内贸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建成全省地级市首家保税物流中心并封关运行。着力打造亿吨大港,实现黄石新港顺利开港。建成渤海商品交易所鄂东交易总部、亿赞普华中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初步形成了中部地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格局。探索商贸流通地方立法。市人大将《黄石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条例》纳入我市2016年立法计划项目。
社会民生领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重点抓好了教育、卫生、养老、住房、扶贫五大领域改革,不断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城市职业学校、黄石艺术学校等职业教育资源,组建鄂东职教集团,打造鄂东“职教航母”,实现教学水平、招生规模、就业率同步提升。
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整合黄石中心医院、黄石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医疗资源,组建鄂东医疗集团,建设鄂东区域性医疗中心,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市二医院、四医院、五医院等公立医院改革,组建湖北鄂东医养集团,做大做强医养结合现代服务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与养老需求。
推行集中福利供养制度。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针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群,我市创造性地推行了集中福利供养制度,探索了农村特殊贫困人群同步小康的新路径。
干部人事和纪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对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排名靠后的领导干部实行“召回”管理,进行“回炉淬火”。干部召回管理,从西塞山区探索起步,目前已经成为全市干部队伍管理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分层分类举办训导班,共召回干部201名。推进纪委派驻机构改革,全市20个纪检组派驻76家市级党政机关,实现对市直部门的全覆盖。
深化改革,黄石坚持以问题和实效为导向,直击民生“痛点”,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克服制度“弱点”,全力推进改革克难攻坚,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改革“红利”惠民生
改善民生始终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惠及民生,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2010年,陆宏国要开公司,他托关系、找熟人、几乎跑断了腿,才历经千辛万苦地办好营业执照。深感办证不易的他,今年5月给第二家公司办照,他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结果却出乎意料的顺利,以至于他拿到新证时,半天没回过味来。
六年间,因为改革,陆宏国享受到了全新的政府服务。5月31日他去咨询办理新公司营业执照,结果免收办证费用、减少提交材料、简化办照手续、缩短办照时间,最后连办理都从政务服务中心移到了家门口的工商所,办照时间只要了1天。陆宏国真真切切享受到改革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深化国家共有产权性质政策性商品住房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截至2015年底,全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2.1万套,基本建成1.54万套,分配入住1.91万套,有效缓解了群众住房难。今年,我市将启动改造项目30个,涉及征收户2.46万户。
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医疗体系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融资改革……大到建立权力清单,小到建立金融服务链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每一个方面的改革,都能看到引发的“红利”效应。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抓改革就是抓发展。改革成效好不好,要通过发展来检验。
近年来,通过矢志不渝的深化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黄石的转型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探索出了一条转型发展、换道超越的新路子,破除了发展的瓶颈,摆脱了资源型城市的束缚,走出了恋矿情结,甩掉了光灰城市的帽子。经济发展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发展潜力更大,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上半年GDP完成575.49亿元,增长7.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6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0.47亿元、306.27亿元、228.75亿元,分别增长3.9%、7.4%、8.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生活更加便利,空气质量更好,居住环境更美,社会保障更全……改革红利的释放,惠及百姓方方面面。(张友财)
[来源:黄石日报]
- 上一篇:“两赛一创”推进会召开
- 下一篇:服务企业要快捷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