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清理陈家湾排洪港
找准十大“命门点”
严防以待
“注意脚下,这里有个井口。”7月18日,在黄石十七中校区门口,排渍工姚恒明站在积水中,不断提醒行人。浑浊的水面下,是一口电信线缆井,井盖被水冲跑了。工人们只能做个简易提醒标识,派专人看着。
从早上8点姚恒明就守在这里了,一刻也不敢离开。偶尔有车加速涉水冲过,激起的浪花冲得他站都站不稳,但他的视线根本不敢离开井口。
副市长杜水生在城市排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正在检查校区内排水设施是否完好,查看操场内围墙有无险情。这是市建委按照黄石十七中防汛“命门点”应急预案开展巡查工作中的一个环节。
杜水生多次提出,要坚持市建委与各城区联动作业,加大统筹督办力度,一周一考核、一周一排名、一周一通报,重大排水改造项目每周至少一次深入排渍工程建设工地现场督办,要求市建委系统汛前全面完成城市排洪港、地下管网疏通,打通城市排渍“最后一公里”……
汛期以来,市建委全力抢险抢排城市渍水,经受住了五轮强降雨的考验,城市防涝总体平稳。为迎战新一轮强降雨,进一步排查整改隐患点,市建委排水管理处对前段时间城市排渍中暴露出来的隐患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将青山湖、花湖、胜阳港、中窑、东井、白鹭等6座市管泵站和十七中、华记里、地质里、彭家堑等4处易渍路段,列为城市防汛排渍工作十大“命门点”。
东楚晚报记者了解到,7月6日市城市排渍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后,市政排水部门对十大“命门点”以及各泵站、重要涵闸等排水设施进行再检查、再巡视,城区各路段值守人员上岗待命。
“城市防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城区排水,二是城区排涝,而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工程所在,找准了防汛的‘命门点’,就能在汛期中守护住城市‘生命线’。”市建委主任、市城市排渍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余常晏介绍,为保证排水排涝管网畅通,今年4月份开始,市建委就安排人员对城区几大主要水系进行了汛前排查,对部分水系存在垃圾淤堵等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雨天排水晴天清淤
刻不容缓
7月23日上午10点,暴雨已停。记者一行,穿上连体厚重的雨衣,顺着简易的木梯下到了陈家湾排洪港中。
一时间,一股恶臭迎面扑来,令人作呕。脚刚刚着地,已经感受到刺骨的“凉意”。港中很黑,没有灯光,远远地听到有人在说话。
“大家动作麻利点,注意安全,加快一下清淤的进度,接下来几天还有可能随时下大雨,要保障这条管道畅通。”有人吆喝着同伴们抓紧做清淤前的准备。
往里前行,看到有几个人推着翻斗车,在这条宽3米、高2米的洞穴中前行,一边用铁锹、铁钳拾掇着垃圾。十来分钟后,他们又绕了回来,工人们配合得十分默契,对讲机里是些简短的话,“拉了啊?”“拽!”随后机器开始动起来,通过电动的滑轮,将垃圾通过唯一的“出口”运送出去。
干活麻利的师傅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提上一桶渗着水的沙子,还有破衣烂布等杂物,如果不到现场,很难想到排水管道中会有这么多垃圾。
整个港长2048米,在这里,因为机器无法进入,他们每天在这“来来回回”,问及次数,没人能记得。曹中明,一名普通的清淤工人,前面听到的吆喝者就是他。
他告诉东楚晚报记者,之前下暴雨完全没办法下来,天晴了要抓紧时间清理,如果不及时清理,管道堵塞,一遇到暴雨,水就排不走,后果不堪设想。虽然在黑暗的港中,记者感受到一股阴凉,通过照相机微弱的灯光,能看见他们身上早已汗流浃背。
“污水管道内啥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甚至有腐烂的小动物尸体,所以有难闻的味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曹中明笑称早已经习惯了,“我们干的就是这样的活,又脏又累,但这就是工作,没啥抱怨的,习惯了就好了。”
曹中明打趣地跟记者说:“你赶紧上去吧,看这个没用,这也不是女伢呆的地方。”
10点20分,仅仅十来分钟,记者从港内出来,早已被熏得喘不过气来。2个月时间内,曹中明他们每天在港里一呆就是8小时,清理了大概5000的垃圾。他们每清理一袋垃圾,就为这个城市的安全多添了一个砝码。
地下管网“诊脉”“治病”
从未间断
小雨小淹,大雨大淹,居住在河西大道4路车终点站(原西塞街办)的众多住户,寝食难安。道路渍水,附近居民出行困难。
2015年黄石“两会”,包含河西大道在内的改造中心城区9处易渍水点,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意味着,这个河西大道上的渍水“老病号”,因此将要告别渍水历史。
“早前,多场暴雨导致我市城区多处地块遭受大面积积水,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黄石市政公用局局长彭家斌说,随后他们便开始对市区内分布在城市地下的“毛细血管”雨水管道进行全面排查。
排查结果发现,市区内的雨水管道存在多种问题,人为破坏、雨污未分流、企业偷排、道路施工导致的管道断裂和堵塞等,都是造成暴雨期间出现大面积积水的原因。
“经过排查之后,我们就进入了3年的攻坚期,2014年是‘诊脉’,对全市雨水管道问题进行了全面摸底;后两年是‘治病’,对这些雨水管道进行了清淤疏浚。”彭家斌回忆,从2014年开始,市建委启动了历年来建设规模最大、任务最繁重的一次易渍路段改造工程。对排水管理处日常巡查发现的30处渍水“重灾区”进行彻底改造。
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机制和督办机制,“城区只要下大雨,全局干部职工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赶至易渍水路段值守,揭井盖、贴标牌、疏通管道、清垃圾……做好渍水抢排准备。
为了提升城市防涝抗灾能力,市建委积极筹措和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在做好全市地下管网普查过程中,积极协调完善城市排水专项规划。
“让污水变清水,让滞水变活水。”余常晏介绍,通过摸排,针对防汛“命门点”完成了一批城市重点治水项目前期立项和科研论证。下一步,市建委还将加大投入,重点对内湖、地下管网、有关区域排洪港渠等进行改造升级,实施精准谋划,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黄石城市防涝抗灾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筑牢“良心”工程。(丁欢 熊峤)
[来源:东楚晚报]
- 上一篇:抗灾救灾决战决胜
- 下一篇:送清凉啦 明起黄石高温暂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