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莲花村,薄雾轻笼,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道两旁的杂柑树挂满青果,远处的香椿林随风摇曳,空气中飘散着香椿特有的清香。村民李远明骑着电动三轮车驶过新修的水泥路,车上满载着刚采摘的椿芽,他笑着和正在香椿地中查看的驻村第一书记胡甲军打招呼:“今天这茬嫩,保准能卖个好价钱!”
三年前的莲花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土路坑洼、垃圾遍地,村集体收入薄弱。自市供销社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来,这个沉寂的湖边小村开始了一场由表及里的蜕变,道路变平、环境变美、产业变强、村民变富,变化的背后,是市供销社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以汗水和付出共同书写的乡村振兴故事。
环境之变:从“脏乱差”到“绿净美”的人居蝶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村里私厕鸡舍多、广场垃圾成堆、房前屋后沟渠杂草丛生排水不畅,平时鸡鸭散养粪便随处可见,一到夏天蚊蝇乱飞,过年过节亲戚返乡都看不过眼。”村民李大哥说在嘴里,工作队记在心上,深知环境整治势在必行。
要整治肯定要先当“恶人”,莲花村率先在村内开展常态化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实行每月红黑榜公示,及时发现和整改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村民之间良性竞争。
“刚开始村民肯定不支持,谁也不想被挂上黑榜,那时候我就天天带领工作队员做思想工作,跟他们讲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说实话作为非本村的人,开展这项压力有点大”工作队长回忆道。不过随着活动的开展,村民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村民自发成立了湾组治理组织机构,主动清理湾组房前屋后及后山坡杂树野草和垃圾,实现门前“三包”。
除此之外,工作队和村“两委”还通过“乡贤捐赠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村集体支持一点、政策奖补一点、上级争取一点”积极筹措资金45万元,发动村民筹工筹劳800余小时,带头刷白20户老旧住房墙面、拆除12栋危房、9个私人茅厕和4处鸡棚鸭舍,种植1800余棵景观树木、清理500米沟渠,如今的莲花村,春有花香、夏有绿荫,一片生机盎然。
上图为五组樟树下新貌
产业之变:从“空壳村”到“致富园”的产业突围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莲花村村民曾经以围湖养鱼谋生,前些年,随着国家“拆违退养还湖”环保政策的落实,加上外出务工谋生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空心化也越来越严重,没有产业支持,村集体发展也受到制约。
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怎么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致决定在“盘活集体资源”上做文章,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盘活村集体土地资源,走集体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驻村帮扶单位市供销社牵线搭桥下,工作队请来农科院专家问诊把脉,发现莲花村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适合发展特色种植。
立足资源禀赋,依托田地广阔这一优势,驻村工作队以“乡村振兴”理念为引领,制定了莲花村村集体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供销社+村集体+农户”模式,指导成立莲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投资建设了花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累计流转土地800余亩,带动176户村民参与香椿、杂柑标准化种植。
没有种养殖技术?驻村工作队首先成为专家!产业发展初期,工作队长胡甲军自购香椿和杂柑种植专业书籍,每天下班带着工作队员一同学习,将技术要点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并向村“两委”干部及种养殖户普及知识。缺乏产业发展经验?驻村工作队通过“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做法,定期邀请市供销社党员干部参与合作社的产业建设之中,成立党员先锋队、智囊团,共同出谋划策,适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产业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主动学、带头干,如今莲花村已建成集香椿、杂柑育苗、种植、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市供销社依托直属单位“黄石市供销集团”供应链优势,助力将莲花村香椿等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搬上居民餐桌。
近几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莲花村年均集体总收入达50余万元,改变了莲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加,还吸引6名村民返乡参与特色种养殖和加工产业,助力共同致富。
上图为村集体杂柑产业
设施之变:从“基础差”到“民心通”的设施升级
“刚来那会儿,村里连个像样的广场都没有,每次村里开大会或者请村民看电影,都挤在小学里。”驻村工作队记忆犹新。除此之外,莲花村临湖而建,每当汛期梅雨季节,大冶湖水倒灌,影响生产生活。
水塘广场,改造!外湖挡水堤坝,建设!路灯,安装!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广泛征求意见,决定对莲花村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
“工程造价缺口58万,不能等靠要!”面对资金难题,驻村工作队长带着队员分头突围:村集体出资25万元;向上精准对接政策,将水塘改造纳入“环境整治工程”,争取专项资金15万元;横向联动帮扶单位,向市供销社争取5万元支援;向下发动村民,召开3场“星空夜话会”,最终筹得湾组村民爱心款13万元。村民柯志坚在捐款时说:“图纸上的广场真美,咱得让它落地!”
施工需要拆除个人1处停车棚、3处菜园、1处果园,驻村工作队和包组村干部,开启“白+黑”模式,多次深入当事人家中为他们算长远账,同时推出“补偿+共享”方案,最终,村民以市场价60%的补偿标准主动拆除附属物。柯胜利拆车棚那天感叹道:“胡书记嘴皮磨破了,咱不能寒了干事人的心!”。如今,1.85亩水塘碧波荡漾,2000平方米广场办起丰收的晚会,挡水堤坝在今夏暴雨中护住30亩良田。村民柯常拉着孙子跳舞:“以前天黑就关门,现在广场亮堂堂的,心都敞亮了!”
上图为大房柯广场水塘改造后新面貌
从筹款台账上的密密麻麻,到拆迁协议上的红手印,再到广场上的欢声笑语,驻村工作队用“脚底板工作法”将民生工程烙进百姓心坎。这片灯火通明的新天地,正照亮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胡甲军、沈帅)
- 上一篇:无
- 下一篇:市供销社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