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郧西县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脱贫攻坚续接乡村振兴为农增收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郧西县供销社按照“区域化布局、特色化培育、链条化推进”的思路,发展全县中药材产业,初步形成集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致力把“小草药”打造成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突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根基。坚持统筹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示范引领,高起点、高标准巩固拓展中药材基地。全县十八个乡镇(场、区)142个村种植了中药材,共发展中药材17.9万亩,建成高标准中药材基地3.2万亩,培育苍术、连翘、五味子优质良种育苗基地320亩,现有中药材品种30余个,基本形成了野生品种、传统品种与新品种多元化发展格局。
培育经营主体,构建市场体系。对从事中药材生产、销售、加工市场主体进行扶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按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已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10家、合作社82家、生产车间14家、种植大户141户、家庭农场5家,供销社与44个村委会合作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开展“村社共建”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年实现中药材产量9.2万吨、产值10.9亿元。
加强科技支撑,精准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县、乡、村、大户”四级科技服务体系,与省科技厅、省市农科院、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湖北医药学院等机构高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分品种建立专家库,组建郧西县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和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联络抽检药材产品7个和产地土壤2个,组织市场主体、种植户、群众参加技术培训400余人次。
完善利益联结,群众广泛参与。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将联农带农作为产业验收奖扶重要依据,引导药企和药农建立“命运共同体”,形成合作式、契约式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市场主体带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已创建中药材专业乡镇1个、专业村32个,全县从事中药材生产2.1万户、5.3万余人,人均实现增收千元以上。
- 上一篇:咸宁市区两级供销社开展防汛应急物资检查
- 下一篇:开放办社结硕果 整合赋能促振兴